【摘要】目的:观察丹栀逍遥散联合奥布卡因凝胶治疗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两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周湿疹症状(瘙痒程度和综合症状)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临床控制21例,显效 9 例,有效4例,无效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临床控制10例,显效 8 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丹栀逍遥散联合奥布卡因凝胶可显著改善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的瘙痒症状,明显提高患者舒适度和临床疗效。
关键词:肛周湿疹;脾虚夹湿型;丹栀逍遥散;奥布卡因凝胶;中医药治疗
肛周湿疹是肛门周围常见的一种非传染性皮肤病,以不规则皮疹、瘙痒、疼痛等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蔓延至臀部和会阴部。此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激素或抗组胺等单一西药进行治疗,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有出现反弹加重的可能,效果往往不够理想。笔者选用丹栀逍遥散联合奥布卡因凝胶治疗36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患者,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2013年2月~2015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患者,确诊为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共72例,其中男47例,女2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20~71岁,平均(39.7±16.5)岁。治疗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 22~75岁,平均(40.7±17.1)岁。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和病情资料相当,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按照2011年《湿疹诊疗指南》[2]和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辨证标准[3]确诊为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患者。排除有精神疾病的既往史或家族史者,有严重的其他系统性疾病或药物过敏或依从性差者,近2周内接受激素类药物,抗组胺药物,免疫调节剂或中药治疗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本组所有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且依从性较好,能够按要求完成治疗。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忌辛辣饮食,忌过度洗烫、搔抓肛周皮肤。对照组患者采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涂治疗,每次1 g,每日两次。治疗组患者采用加减丹栀逍遥散(方药组成:茯苓 30g,白术 15g,牡丹皮 10g,炒栀子 8g,白鲜皮 10g,地肤子 10g,防风 10g,当归 10 g,白芍 10g,柴胡 8g,炙甘草 8g,)口服及外洗,并联合奥布卡因凝胶外涂进行治疗。丹栀逍遥散水煎液先口服后泡洗,每日2剂,其中1剂用于早晚2次口服,另一剂用于早晚2次15分钟泡洗。泡洗后待药液基本吸收后外涂奥布卡因凝胶,联合用药2周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观察治疗后肛周湿疹症状(瘙痒程度和综合症状)变化情况。瘙痒程度采用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综合症状评分:瘙痒感剧烈,伴明显全身症状,坐卧不安,不能入睡,需镇静药者计为4分;痒痛难以忍受,间断入睡,夜晚需适当用镇静剂,影响工作者为计3分;痒痛但能忍受,可入睡,正常工作者为计2分;微疼痛或轻度瘙痒,不影响工作或休息者计为1分;无痛、摔等自觉症状者计为0分。总评分=瘙痒症状评分+综合症状评分;评分指数=(治疗前总评分-治疗后总评分)×100%/治疗前总评分。
2.3临床症状疗效评定 疗效判定标准,具体如下所示: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评分指数<30%。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评分指数≥30%。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评分指数≥70%。临床控制: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评分指数≥95%,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数/总病例数]×100%。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 < 0.05 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所有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临床控制21例,显效 9 例,有效4例,无效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临床控制10例,显效 8 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组别 | 总病例数 | 临床控制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 36 | 10 | 8 | 10 | 8 | 77.78% |
治疗组 | 36 | 21 | 9 | 4 | 2 | 94.44% |
3.2瘙痒程度评分比较 与各组治疗前相比较,两组瘙痒程度评分均有改善(p < 0.01)。两组治疗后的瘙痒程度评分比较,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 < 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 2。
表2 治疗前后瘙痒程度评分比较 (±s) |
组别 | 总病例数 | 瘙痒程度评分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36 | 6.83 ± 1.41 | 2.01±0.52** |
治疗组 | 36 | 7.05 ± 1.17 | 0.65±0.34**## |
注:与各组治疗前比较,* p < 0.05,** p <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 < 0.05,## p < 0.01 |
3.3 综合症状评分比较 经治疗后,两组综合症状评分均有改善(p < 0.01)。两组治疗后的综合症状评分比较,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 < 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 3。
表3 治疗前后综合症状评分比较 (±s) |
组别 | 总病例数 | 综合症状评分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36 | 2.32 ± 0.96 | 1.01±0.21** |
治疗组 | 36 | 2.35 ± 1.02 | 0.31±0.16**## |
注:与各组治疗前比较,* p < 0.05,** p <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 < 0.05,## p < 0.01 |
4 讨论
肛周湿疹属中医 “浸淫疮 ”、“风湿疡”范畴,脾虚夹湿型是肛周湿疹常见的临床证型。中医认为本病诱因是风、湿邪留滞,迁延日久致脾虚血燥,肌肤失养而成,反复发作,游走不定,瘙痒无度[1, 4]。因此,对于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而言,临床治疗应以“健脾祛湿”为治疗大法。
笔者根据此基本原则,自拟加减丹栀逍遥散,方中白术、茯苓补气健脾,利水渗湿;白鲜皮、地肤子清热除湿止痒;牡丹皮、 炒栀子清热泻火;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柴胡、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健脾;炙甘草调和诸药,各药配伍严谨,相辅相成,共奏健脾除湿止痒之功。加之海南地区,气候湿热,本身可加重患者体内的湿浊,单纯使用中药治疗,无法达到像激素类药物那样立竿见影的疗效。而奥布卡因凝胶是新一代酯类表面麻醉剂(非管制麻醉药品),具有表面穿透力强,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5],可阻断皮肤下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肛周皮肤处于短期麻醉状态,止痒效果立竿见影,且无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联合奥布卡因凝胶克服了患者因疼痛奇痒而反复搔抓引起的肿胀,抓痕以及缠绵难愈等特点,显著增强丹栀逍遥散健脾除湿止痒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丹栀逍遥散联合奥布卡因凝胶可显著改善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患者的瘙痒症状,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提示其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采用丹栀逍遥散联合奥布卡因凝胶可显著改善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患者的瘙痒症状,明显提高患者舒适度和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 敏,张 桢. 清凉散联合硝矾洗剂治疗肛周湿疹临床观察[J]. 现代临床医学,2008,34(5):366-367.
[2]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湿渗诊疗指南(2011年).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44(1): 5-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7.
[4] 李佳楠,智建文,赵永娇等. 寇玉明治疗肛周湿疹经验介绍[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9):87-88.
[5] 张娅珍.中药联合盐酸奥布卡因凝胶治疗非特异性外阴炎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2):104-105.
【摘要】目的:观察丹栀逍遥散联合奥布卡因凝胶治疗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两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周湿疹症状(瘙痒程度和综合症状)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临床控制21例,显效 9 例,有效4例,无效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临床控制10例,显效 8 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丹栀逍遥散联合奥布卡因凝胶可显著改善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的瘙痒症状,明显提高患者舒适度和临床疗效。
关键词:肛周湿疹;脾虚夹湿型;丹栀逍遥散;奥布卡因凝胶;中医药治疗
肛周湿疹是肛门周围常见的一种非传染性皮肤病,以不规则皮疹、瘙痒、疼痛等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蔓延至臀部和会阴部。此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激素或抗组胺等单一西药进行治疗,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有出现反弹加重的可能,效果往往不够理想。笔者选用丹栀逍遥散联合奥布卡因凝胶治疗36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患者,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2013年2月~2015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患者,确诊为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共72例,其中男47例,女2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20~71岁,平均(39.7±16.5)岁。治疗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 22~75岁,平均(40.7±17.1)岁。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和病情资料相当,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按照2011年《湿疹诊疗指南》[2]和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辨证标准[3]确诊为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患者。排除有精神疾病的既往史或家族史者,有严重的其他系统性疾病或药物过敏或依从性差者,近2周内接受激素类药物,抗组胺药物,免疫调节剂或中药治疗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本组所有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且依从性较好,能够按要求完成治疗。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忌辛辣饮食,忌过度洗烫、搔抓肛周皮肤。对照组患者采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涂治疗,每次1 g,每日两次。治疗组患者采用加减丹栀逍遥散(方药组成:茯苓 30g,白术 15g,牡丹皮 10g,炒栀子 8g,白鲜皮 10g,地肤子 10g,防风 10g,当归 10 g,白芍 10g,柴胡 8g,炙甘草 8g,)口服及外洗,并联合奥布卡因凝胶外涂进行治疗。丹栀逍遥散水煎液先口服后泡洗,每日2剂,其中1剂用于早晚2次口服,另一剂用于早晚2次15分钟泡洗。泡洗后待药液基本吸收后外涂奥布卡因凝胶,联合用药2周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观察治疗后肛周湿疹症状(瘙痒程度和综合症状)变化情况。瘙痒程度采用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综合症状评分:瘙痒感剧烈,伴明显全身症状,坐卧不安,不能入睡,需镇静药者计为4分;痒痛难以忍受,间断入睡,夜晚需适当用镇静剂,影响工作者为计3分;痒痛但能忍受,可入睡,正常工作者为计2分;微疼痛或轻度瘙痒,不影响工作或休息者计为1分;无痛、摔等自觉症状者计为0分。总评分=瘙痒症状评分+综合症状评分;评分指数=(治疗前总评分-治疗后总评分)×100%/治疗前总评分。
2.3临床症状疗效评定 疗效判定标准,具体如下所示: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评分指数<30%。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评分指数≥30%。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评分指数≥70%。临床控制: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评分指数≥95%,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数/总病例数]×100%。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 < 0.05 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所有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临床控制21例,显效 9 例,有效4例,无效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临床控制10例,显效 8 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组别 | 总病例数 | 临床控制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 36 | 10 | 8 | 10 | 8 | 77.78% |
治疗组 | 36 | 21 | 9 | 4 | 2 | 94.44% |
3.2瘙痒程度评分比较 与各组治疗前相比较,两组瘙痒程度评分均有改善(p < 0.01)。两组治疗后的瘙痒程度评分比较,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 < 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 2。
表2 治疗前后瘙痒程度评分比较 (±s) |
组别 | 总病例数 | 瘙痒程度评分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36 | 6.83 ± 1.41 | 2.01±0.52** |
治疗组 | 36 | 7.05 ± 1.17 | 0.65±0.34**## |
注:与各组治疗前比较,* p < 0.05,** p <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 < 0.05,## p < 0.01 |
3.3 综合症状评分比较 经治疗后,两组综合症状评分均有改善(p < 0.01)。两组治疗后的综合症状评分比较,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 < 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 3。
表3 治疗前后综合症状评分比较 (±s) |
组别 | 总病例数 | 综合症状评分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36 | 2.32 ± 0.96 | 1.01±0.21** |
治疗组 | 36 | 2.35 ± 1.02 | 0.31±0.16**## |
注:与各组治疗前比较,* p < 0.05,** p <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 < 0.05,## p < 0.01 |
4 讨论
肛周湿疹属中医 “浸淫疮 ”、“风湿疡”范畴,脾虚夹湿型是肛周湿疹常见的临床证型。中医认为本病诱因是风、湿邪留滞,迁延日久致脾虚血燥,肌肤失养而成,反复发作,游走不定,瘙痒无度[1, 4]。因此,对于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而言,临床治疗应以“健脾祛湿”为治疗大法。
笔者根据此基本原则,自拟加减丹栀逍遥散,方中白术、茯苓补气健脾,利水渗湿;白鲜皮、地肤子清热除湿止痒;牡丹皮、 炒栀子清热泻火;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柴胡、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健脾;炙甘草调和诸药,各药配伍严谨,相辅相成,共奏健脾除湿止痒之功。加之海南地区,气候湿热,本身可加重患者体内的湿浊,单纯使用中药治疗,无法达到像激素类药物那样立竿见影的疗效。而奥布卡因凝胶是新一代酯类表面麻醉剂(非管制麻醉药品),具有表面穿透力强,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5],可阻断皮肤下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肛周皮肤处于短期麻醉状态,止痒效果立竿见影,且无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联合奥布卡因凝胶克服了患者因疼痛奇痒而反复搔抓引起的肿胀,抓痕以及缠绵难愈等特点,显著增强丹栀逍遥散健脾除湿止痒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丹栀逍遥散联合奥布卡因凝胶可显著改善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患者的瘙痒症状,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提示其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采用丹栀逍遥散联合奥布卡因凝胶可显著改善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患者的瘙痒症状,明显提高患者舒适度和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 敏,张 桢. 清凉散联合硝矾洗剂治疗肛周湿疹临床观察[J]. 现代临床医学,2008,34(5):366-367.
[2]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湿渗诊疗指南(2011年).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44(1): 5-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7.
[4] 李佳楠,智建文,赵永娇等. 寇玉明治疗肛周湿疹经验介绍[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9):87-88.
[5] 张娅珍.中药联合盐酸奥布卡因凝胶治疗非特异性外阴炎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