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国大约有8700万的农村留守人员,而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爬坡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的我国,大量的农村三留人员如果管理不好,社会的发展必将受到制约和影响。本文采用实地考察法、访谈调查等手段,以农村三留人口状况为主线,以吉林省粮食主产区榆树市新立镇为基例,对有关农村三留人口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从三留人口产生原因、数量结构、社会学及经济学特征分析三个方面对三留人口进行全面分析,深入调研三留人口的特征及存在的影响。通过对三留人口的调查,从中寻找到其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吉林省农村 三留人口 农村福利
三留人口,即留守儿童(指父母外出打工的未成年人)、留守妇女(指直系亲属外出打工的60岁以下的适龄劳动女性)和留守老人(指直系亲属外出打工的60岁以上的老人),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后农村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其群体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一、调查目的
根据 2013 年中国农业大学数据显示,全国有 8700 万农村留守人员,其中包括 2000 万留守老人、 4700 万留守妇女和2000 万留守儿童,并且其数量在不断增加。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爬坡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且作为粮食主产区,其三留人口数量更易随着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而变化,大量的农村三留人员如果管理不好,社会的发展必将受到制约和影响。因此,对三留人员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全面分析、加强和创新管理服务至关重要。
所以,我小组在此背景下,以农村三留人口状况为主线,以吉林省粮食主产区榆树市新立镇为例,进行了有关农村三留人口现状的深入调研。
二、调查内容及调查法方法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以吉林省榆树市新立镇为例进行关于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农村三留人口的典型调查。调查内容以三留人口产生的原因、数量结构及其社会学及经济学特征分析为主要方向,并从老人、妇女、儿童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主要从身心状况、家庭情况、闲余生活等方面开展;并且在留守儿童方面主要对其身心健康、受教育情况进行了具体调研。
此次调查以在榆树市新立镇辖属的大新村、康甲村、柞树村、三岗村、泡沿村五个村落的村民作为主要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及调查形式
调查采用文献研究法(采纳镇政府现有人口数据)、实地考察法(对新立镇辖属的五个村落进行实地考察)、访谈调查法(通过与村民的谈话以及走访得知村民家中的大致情况)、个例调查法等手段,充分保证数据的全面。
并且,在正式开展调查前调研小组小范围内进行了试调查,旨在对问卷进行适用性检验,《关于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农村三留人口情况的调查问卷》、《关于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留守儿童教育的调查问卷》各发放30份,调查范围为吉林省榆树市康甲村。调研小组通过试调查发现调查问卷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调查问卷进行调整,如修改不当用词、更改选项内容、调整问题先后顺序等,最终确定正式调查问卷。
在实际调查阶段进行复本再测,发放《关于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农村三留人口情况的调查问卷》、《关于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留守儿童教育的调查问卷》两套调查问卷各500份,分别回收有效问卷482份、491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6.4%、98.2%。
调查范围主要依据新立镇内17个村落的地理位置分布情况、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状况等情况综合分析,抽样调查了新立镇辖属五个村落即大新村、康甲村、柞树村、三岗村、泡沿村,保证了搜集数据的代表性。
三、三留人口基本情况
(一)新立镇三留人口基本情况
根据从政府相关部门取得的文献资料显示,截止至2015年6月份,新立镇共有人口57864人,三留人口为18498人、三留人口占总人口的31.97%,并且根据数据显示,新立镇三留人口数量近三年来呈上升趋势。近两年内,留守儿童每年增长率为6.86%,留守妇女每年增长率为6.97%,留守老人每年增长率为12.41%。如下面两图所示:
本次调研共走访了新立镇5个村落,其共有居民5228户,共计23446人。其中:男性为12387人,占52.83%,女性为11059人,占47.17%。适龄劳动力13614人,占总人口的58.06%。外出务工人员6197人,占总人口的26.43%,其中男性外出务工人员为4827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77.89%,女性外出务工人员为1370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22.11%。
五个村落共有三留人口7268人,占总人口的30.99%,其中留守儿童有1641人,占三留人口的22.58%,留守妇女有4220人,占三留人口的58.06%,留守老人有1407人,占三留人口的19.36%。如下表:
总人口 留守儿童 留守妇女 留守老人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泡沿村 4835 243 5.03% 969 20.04% 306 6.33%
大新村 7978 421 5.28% 1595 19.99% 527 6.61%
康甲村 3984 313 7.86% 610 15.31% 276 6.93%
三岗村 3712 286 7.70% 558 15.03% 192 5.17%
柞树村 2937 273 9.30% 460 15.66% 201 6.84%
总计 23446 1536 6.55% 4192 17.88% 1502 6.41%
而在留守儿童中,0-7岁的有870人,占留守儿童的53%,7-14岁的有607人,占留守儿童的37%,14-18岁的有164人,占留守儿童的10%。在4220名留守妇女中,18-30岁的有253人,占留守妇女的6%,30-45岁的有1519人,占留守妇女的36%,45-60岁的有2448人,占留守妇女的58%。
在抽样调查的491名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有56%,父母单人外出打工的有42.6%,平时生活由母亲看管照顾的有31.4%,由隔代照顾的有27.8%,其他亲戚看管照顾的有3%,住寄宿学校的有37.8%。
(二)新立镇三留人口调查情况
1.基本状况
此次调研我们挑选了五个分布在新立镇不同的村落作为重点进行入村调研,五个村共有居民5228户、人口23446人。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新立镇三留人口家庭生活大多拮据,年收入平均为2-3万元,其家庭收入来源以务农为主,占72.6%,外出务工收入占22.6%,只有少数人家庭收入来源会有经商收入,仅占4.8%。
三留人群留守时间大多在一年以上,留守期间与外出打工家人联系情况紧密,一周大都联系1-3次,也有相当比例的留守人员与外出家人每天联系,大约占15%左右,联系方式则以电话为主,少数采用互联网以及短信方式联系外出务工的家人。
2.家庭生活状况
留守人员普遍思念外出家人但为了家庭生活质量更好,82%的人认为为了赚钱他们支持家人外出,还有11.5%的人不希望家人外出打工,而不希望家人外出打工的人群则主要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其他人对于家人外出看法则持无所谓态度。留守人员对于家人不在家开始时均感到不适应,随着时间的慢慢增长其也逐渐变得习惯。相对于以留守妇女为主要的留守人员,53.7%十分渴望一同外出打工赚钱,与丈夫一起承担家庭生计、改善生活,8.1%留守妇女选择赋闲在家照顾老人小孩,不承担家庭收入,38.2%留守妇女选择在家接一些短期工作以贴补家用,例如春季播种时期与他人一起组队承接水稻插秧的工作等。
四、“三留”人口的经济学分析
(一)留守老人方面
针对留守老人,我们主要从其身心状况、生活方式、受到的福利关怀情况三方面进行分析。
1.身心状况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64%老人希望能够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外出打工,并且相对于子女外出前的生活水平,子女外出后,老人明显感到生活不如子女在家时方便,原因有二:一方面家中人口的减少加重了老人的孤独感,对于子女双双外出的老人来说自己进行家务劳动加重了体力消耗负担;另一方面老人需要带孩子,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小孩子也往往难以管教,时常因为学习、贪玩、淘气等原因耗费老人的精力。
2.生活方式
在本次抽样调查中,我们走访了118位老人,根据与他们的谈话了解,作为留守老人,68%的老人也在承担一定的家庭劳作,如耕种、秋收等农活,其收入平均占家庭总收入的37%,且约有79%以上的老人仍需要自行料理家务。
通过谈话我们得知,部分老人并没有子女提供的赡养费,大部分老人在过年时分可以收到子女的赡养费,数额在500-5000不等。其余生活所需费用均由自己承担。
农闲时期,老人则通常以看电视、聊天等方式消遣时光。当然会有相当数量老人以打麻将、扑克等活动作为闲余时间消遣娱乐的第一选择。
(二)留守妇女方面
至于留守妇女,我们主要对其收入来源、生活方式、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1.收入来源
据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丈夫外出务工所得,自己务农、养殖获取,季节性短工收入。自身收入基本可维持留守人员的生活最低要求,如饮食花费、换季衣物的购置等。
2.生活方式
从我们抽样调查所走访的182名留守妇女中可以了解到,留守妇女在家时的闲余生活方式丰富多样,大多数留守妇女选择以看电视、走访亲邻作为最主要的日常休闲方式,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上网聊天、网络游戏等逐渐走入她们的日常生活,并且由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每晚还会有组织性地进行扭秧歌等活动,至于打扑克等具有赌博性质的活动在留守妇女人群中虽然依然存在,但比例较少,不足5%。
3.心理状况
留守妇女们大多选择通过手机等通讯工具与家人联系,借此慰藉思念之情。此外,由于对于她们而言家务劳动构成了她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日复一日单调的日常生活直接导致了她们内心的空虚。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妇女一天的活动内容不外乎做饭、务农、交际、饲养牲畜等,且每天在做饭上耗费的总时间就有4-5个小时,务农时她们基本都选择最原始的除草方式,极大的增加了耗费的时间,由此可见,留守妇女的时间有效利用率是偏低的。但对于留守妇女而言,这是她们所习惯的生活方式,短期内很难有所改变。
(三)留守儿童方面
1.受教育现状
在调研小组走访的491名留守儿童中,所有儿童均能做到适龄读书,且几乎所有家长都选择在接受义务教育前将孩子送去幼儿园,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得到更科学的管理、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很高的锻炼、兴趣爱好可以更广泛的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监护人学历42%为小学程度,52%未受过系统的教育,只有6%的人接受过更高等教育。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约6%为小学学历,34%为初中学历,60 %为高中及以上学历,但他们均表示会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时常询问孩子在校的活动内容、交友情况等,另外监护人会在能力范围内对孩子进行辅导。
2.身心发展情况
众所周知,心理问题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据调查,学校方面大部分老师都能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孩子在家中及学校的表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通过询问得知,78.3%的孩子表示学校里并没有设置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或心理老师。心理教育仍然是儿童教育中的一块短板。另一方面,通过与监护人及孩子间的交流发现,孩子们大部分具备正常的沟通能力与交友能力,课堂表现良好,与其他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没有明显区别,但仍存在一小部分孩子已经表现出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孤僻怕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问题。
在生理健康方面,学校方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体检并提醒家长定期带学生注射疫苗。家长也对孩子的饮食安全格外关注,都能做到食品健康卫生,营养均衡。
五、后记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农村三留人口势必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这一特殊群体的现实生活状况应得到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正如在本次调查中三留人群普遍反应的那样:在这过程中,应将政府、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努力有机结合,采取经济、心理、医疗等各方面的措施积极改善三留人口的生活,而这亦将是我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必要之举。
参考文献:
[1]肖彬,《湖南农村“三留人员”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
[2]王小华,《“三留一外”人员状况分析及管理服务研究——基于新蔡县的实证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
[3]卢海阳、钱文荣,《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聚焦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