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杂志联系方式|厦门发表论文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发文量:5277被引量:65681 H指数:97 影响因子:1.26730000972748立即指数:0.1719被引半衰期:4.0433引用半衰期:4.1281期刊他引率:0.898平均引文率:15.1146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国内刊号:11-3868/N 国际刊号:1007-7588 邮发代号:82-4 发行周期:月刊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
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
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
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
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
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目录
资源经济
考虑环境和代际负外部性的中国采矿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2155)于立宏;王艳;陈家宜
基于资源脱钩视角的资源型城市分类 (2172)严太华;胡尧
小尺度区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模型设计及测度 (2182)丁振民;姚顺波
土地细碎化视角下种粮目的对稻农生物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 (2193)余威震;罗小锋;唐林;黄炎忠
资源管理
能源消费税与用能权交易制度的协调使用 (2205)陈志峰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的嵌套式构造 (2216)韩英夫;佟彤
政府规制与社区治理对茶农减量施药行为的影响 (2227)于艳丽;李桦;薛彩霞
旅游资源
旅游视角下的地域乡愁文化元素识别及维度构建--以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为例 (2237)王新歌;虞虎;陈田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省际空间分异 (2248)马慧强;廉倩文;论宇超;席建超
土地资源
“流空间”视角下高铁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基于DPSIR-PLS模型分析 (2262)朱新华;钟苏娟
中国城乡差距对农地违法非农化的影响 (2274)王青;陈志刚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 (2284)韩家彬;刘淑云;张书凤;刘玉丰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比较 (2296)马聪;刘黎明
北京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307)孔祥斌;胡莹洁;李月;段增强
基于复合指纹识别技术的西藏错那湖东岸风沙来源的定量化分析 (2316)段金龙;谭利华;杜世松;陈长委;伍永秋
研究综述
意愿调查法中的偏好不确定性研究综述
范文
“流空间”视角下高铁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基于DPSIR-PLS模型分析
《资源科学》2019年 第12期 | 朱新华 钟苏娟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211100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210023
导出参考文献 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论文服务:论文检测 论文选题
摘 要:在"流空间"视角下,结合DPSIR概念模型与PLS-SEM结构方程模型构建高铁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的解释框架,解析高铁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机理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高铁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关键路径是"高铁-生产要素-土地利用状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地方政府响应",即高铁通过作用于各项生产要素改变城市土地利用状态,影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推动地方政府采取相应响应措施。以站点数量、线路数量及总里程为表征的高铁因子与包括人、土地、资金及技术等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生产要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状态以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均有正向影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正向促进地方政府积极响应;而土地利用状态对土地效益并无显著作用。基于此,在未来高铁建设与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发挥高铁在要素配置上的正向效应,以高铁建设为契机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推动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升,并辅以各项激励措施,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优化目标。
【分 类】 【经济】 > 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理论
【关键词】 高铁 城市土地利用 流空间 DPSIR-PLS模型 交通基础设施 长三角城市群
【出 处】 《资源科学》2019年 第12期 2262-2273页 共12页
【收 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意愿调查法中的偏好不确定性研究综述
《资源科学》2019年 第12期 | 苏红岩 王华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北京100872
导出参考文献 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论文服务:论文检测 论文选题
摘 要:对非市场物品和服务,如环境改善和资源保护,进行经济价值评估是学术界面临的一大难题。意愿调查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作为非市场物品经济价值评估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方法论在不断地接受检验并得到改进,近年来一个重要进展是其分析框架由确定偏好假设向不确定偏好假设转变。为系统认识国际上对CVM中受访者偏好不确定性的研究进展、推动国内相关研究,本文在简单介绍产生不确定结果的原因和不确定偏好假设下标准CVM不足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不确定偏好的测度方法和不确定偏好下价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以及考虑不确定性对价值估计值大小和估计效率的影响。总体来看,不确定偏好假设已基本形成共识,个人支付意愿应为随机变量也得到广泛支持。多数学者认为借助一定的测度技术获取的不确定性信息是有价值的,而如何更准确地测度和利用偏好不确定程度以提高资源环境等非市场物品价值估计效率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最后,针对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从加强个人偏好及不确定性的异质性研究、改进问卷设计等方面提出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建议。
【分 类】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关键词】 意愿调查法 不确定偏好 随机价值 不确定性测度 WTP计算 综述
【出 处】 《资源科学》2019年 第12期 2327-2341页 共15页
【收 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