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论文发表
《中华核医学杂志》是我国核医学专业唯一的一本权威性和专科性杂志。它反映了我国核医学事业发展的水平,对我国核医学的人才培养、基本建设、学术交流、技术水平提高及普及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发文量:1791被引量:2732 H指数:16 影响因子:0立即指数:0.1111被引半衰期:4.5392引用半衰期:3.8203期刊他引率:0.7661平均引文率:7.6173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国内刊号:32-1828/R 国际刊号:2095-2848 邮发代号:28-72 发行周期:月刊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
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
化学文摘(网络版)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获奖情况
国家“双效”期刊
1987年9月中华医学会颁发优秀杂志三等奖
1992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首届优秀学术期刊二等奖
目录
述评
新型心肌灌注显像药物将推动心脏核医学的发展 (65)方纬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关于建立“快速通道”的有关规定 (68)本刊编辑部
新型心肌显像药物
新型心肌灌注显像药物99^Tc^m-3SPboroxime的SPECT显像实验研究 (69)席笑迎;张宗耀;张利霞;韩凯;赵祚全;方纬
^18F-Flurpiridaz与^13N-NH3·H2O PET/CT心肌灌注显像的动物实验对比研究 (75)汪娇;李帅;刘天文;张杰民;陈越;李剑明
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论著文稿中中、英文摘要的书写要求 (81)
关于本刊投稿论文中图表的要求 (81)本刊编辑部
新型心肌显像药物
新型^18F标记心肌灌注显像药物^18F-MyoZone的PET显像实验研究 (82)王雅雯;韩凯;赵祚全;方纬
临床研究
卡托普利肾动态显像联合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诊断价值 (88)段莉莉;阮谢妹;武新宇;徐俊玲;高永举
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转移肿瘤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93)陈恩立;张宏涛;刘泽洲;赵金鑫;徐克;梁岩松;隋爱霞;王娟
经验交流
远处转移性甲状腺癌放射性碘治疗耐受的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 (98)夏欢;吴旻;董占飞;王新华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对来稿中关于统计学处理的要求 (100)本刊编辑部
病例报告
阴道原发性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8F-FDG PET/CT显像一例 (101)陈涛;樊建中
病案分析
心房"占位"^18F-FDG PET/CT显像鉴别诊断一例
范文
远处转移性甲状腺癌放射性碘治疗耐受的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0年 第2期 | 夏欢 吴旻 董占飞 王新华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 乌鲁木齐830011
导出参考文献 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论文服务:论文检测 论文选题
摘 要: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中比例较高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FTC)统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虽然DTC患者大部分都有良好的预后,但是依然有5%的患者出现远处转移。研究表明转移灶摄碘但影像检查持续异常的患者10年生存率为29%,而不摄碘的患者10年生存率仅为10%。因此,探索远处转移DTC发生放射性碘治疗耐受(碘难治)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早期预测转移性DTC发生碘难治的可能性,辅助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开展了此方面研究,现报道如下。
【分 类】 【医药、卫生】 > 肿瘤学
【关键词】 放射性碘治疗 分化型甲状腺癌 滤泡状癌 内分泌系统 生存分析 影像检查 早期预测 危险因素
【出 处】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0年 第2期 98-100页 共3页
【收 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栏目
临床研究
病例报告
综述
读者·作者·编者
基础研究
日本核医学论文摘要选登
短篇论著
消息
继续教育
病案分析
述评
肿瘤核医学
心血管系统核医学
放射性药物
本期导读
读者作者编者
指南与共识
肿瘤分子影像
技术交流
神经系统核医学
核医学分会与杂志编委会组织专家撰写的核医学显像与治疗共识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这些病例被证实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引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WHO将这一疾病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1]。数据显示COVID-19传染性较强[2,3]。
核医学科核素显像和治疗流程较为复杂、环节较多、工作场所多、工作人员多,对患者的管理更加复杂,对参与整个诊疗过程的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更高。结合核医学影像检查和核素治疗的特点,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与《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核医学诊疗安全防控专家共识(第一版)》(以下简称本共识)。本共识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4]、《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6]、《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核医学影像检查的工作流程及防护建议》[7]等相关内容,并结合了核医学诊疗全流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相关问题、SARS-CoV-2的传播途径等。本共识的主要目的是规范核医学医务工作者在COVID-19疫情期间进行诊疗工作时,开展行之有效的安全防控工作,减少医护人员感染,有效降低诊疗过程中病毒传播的风险,并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本共识适用于COVID-19防控期间及今后遇到类似呼吸道传染病时参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