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物评价》杂志论文发表
《中国医药导刊》(ISSN1009-0959,CN11-4395/R)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医药专业期刊,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结合临床实际,适应当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体制调整以后的新形式,充分发挥药品监督管理的指导作用,突出先导性、实用性、实效性。面向各级医疗机构、医药科研机构、医药相关企业医药信息管理和研究等方面的科技人员。
发文量:1052被引量:2036 H指数:18 影响因子:0立即指数:-1被引半衰期:-1引用半衰期:-1期刊他引率:0平均引文率:0
主管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 国内刊号:10-1056/R 国际刊号:2095-3593 邮发代号: 发行周期:双月刊
目录
产业政策研究
我国“看病难”问题研究进展 (401)邢影影;李勇
欢迎使用“食药云搜”专业信息搜索APP (405)
产业政策研究
我国分级诊疗试点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406)李勇;张诗雯;苏杭;梁巧惠;吴凡
加拿大警示盐酸度洛西汀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410)
产业政策研究
江苏省居民门诊就医选择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411)邢影影;李勇
加拿大卫生部发布对甲巯咪唑的安全性评估概要 (415)
评价技术与方法
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抑菌效力的研究 (416)王瑞荣;戴震
美国警示爱博新、Kisqali以及Verzenio用于乳腺癌治疗时罕见严重肺部炎症风险
范文
编者按 自2009年以来,随着国家医改的全面推进,我国医疗体系和全民医保制度建设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我国初步建立了覆盖95%以上人口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看病贵”问题正在得到逐步缓解。但是,“看病难”问题仍未见明显改善,且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以及疾病谱的变化,“看病难”问题将更为凸显。
为了解决“看病难”问题,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出台,明确提出要切实缓解“看病难”问题,要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到2017年逐步建成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2020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这一指导意见更加明确了分级诊疗的目的:在明确各级医疗服务机构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并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引导患者的就医行为。根据《意见》要求,所有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和综合医改试点省份都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并且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增加分级诊疗试点地区。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又明确提出了270个试点城市名单。之后,分级诊疗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由此可见,分级诊疗已经成为国家医疗改革的重要举措,将是破解“看
病难”问题的有效方式。
基于此,本期推出“我国‘看病难’问题研究进展”、“我国分级诊疗试点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以及“江苏省居民门诊就医选择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三篇文章,从供给侧、需求侧等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成因、提出应对策略,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助力破解“看病难”提供思路与参考。
我国“看病难”问题研究进展
邢影影,李勇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江苏南京211198)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使得人们对医疗服务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而医疗服务资源供给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难以满足医疗服务资源需求。医疗服务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使得我国“看病难”问题更加严峻。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理论与实证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全面认识和探讨“看病难”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方法借鉴和经验启示。本文从我国医疗服务领域“看病难”现
实出发,对目前“看病难”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探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急需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 看病难;医疗服务;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593(2019)06-0401-05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9YJC79007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2017SJB0052)
[作者简介] 邢影影,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药物经济学、健康经济学与医疗保障。Email:18236536157@163com
[通讯作者] 李勇,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健康经济学与医疗保障。Email:lsyg168@163com
·401·
2019年第 36卷第 6期
随着我国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人民群众的就医可及性得到了极大提升,但“看病难”问题仍普遍存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内外学者对“看病难”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本文将从“看病难”的概
念界定、研究角度、表现形式,以及“看病难”的成因、解决措施等方面作一综述。
1 “看病难”概念界定
“看病难”已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然而对其概念却没有明确的定义。从国内现有的
研究来看,对“看病难”的理解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是到大医院就诊难,如挂号就诊取药排队时间
长、找专家看病难 [16]
;二是指患者看病的可及性差和
支付能力不足 [78]
;三是医疗服务供需失衡、医疗服务
资源供给总量不足与医疗服务资源供给结构失
衡 [911] [14] [12]
。于德志等 、唐林俊 认为“看病难”是指
因不同层次医疗服务提供不足或支付能力问题群众所需要的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张录
法等 [9] [13]
和侯新萌等 认为“看病难”实质上是医疗
服务资源可及性差的体现,即医疗服务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其认为“看病难”有两个层面:第一,绝对的
“难”,主要是指在某一特定就医半径内医疗服务需求相对正常,医疗资源供给完全或者部分缺乏,导致患者医疗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第二,相对的
“难”,其表现为在某一特定就医半径内,医疗服务资源总体供求基本平衡,但结构性供需失衡。张蕴
[15]
萍 认为公费医疗制度带来过度医疗,导致医疗卫生资源的过度占用,而不享受公费医疗制度的患者则面临看病难的问题。国外没有与“看病难”相对应的概念,较相关的概念是医疗服务资源的可及性问题,医疗服务资源可及性差的表现如等待就诊时间长问题。
2 “看病难”的研究视角
从现有的文献研究来看,对看病难问题的研究角度主要从医疗服务需求侧、医疗服务供给侧、政府角度以及制度政策角度等方面。医疗服务需求侧角度:
·402·
怎么看待中国药品越来越贵的现象?
上面的知友(蔡军和小刘同学)已经回答的很好了,我来补充一下。1.药越来越好,越来越高端了。比如单抗类,以前有些病没得治,靠谱的药(贵的好)还没造出来,现在这些单抗类药物确实有效,感官上当然也会觉得特别贵。2.总体而言,药价并没有越来越贵,尤其是在目前医保控费的大前提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药品和大多数商品一样,去掉疗效只谈价格是不合适的。就拿处方药来说,以前原研药大多数在专利期,当然贵,现在专利到期,价格自然就下来了。而以前那些仿制药,价格低,疗效更低,低到根本不靠谱。而现在经过“一致性评价、优先审评”等一系列政策的洗礼,低价低效的仿制药被逐步淘汰,剩下的都是精华,国内许多药企的仿制药基本能达到进口替代的目的,也就是说这些精华仿制药性价比最高。想想2000元的小米手机,再想想五六百的大可乐手机,你觉得是贵了还是便宜了。 换个角度,医保作为国家头号惠民工程,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医保的覆盖人群只会越来越大。如果药品越来越贵,医保支付越来越多,国家怎么可能受得了。近两年国家一系列政策药品方面的“一致性评价、优先审评”是提高药品质量,达到进口替代的目的。(就是鼓励厂家多造小米,替代iPhone,淘汰大可乐(会导致小病拖为大病,增加医疗支出))。“两票制”是为了在药品流通环节提高集中度,防止中间商的层层加价。医疗方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药品零加成、降低药占比、医院联合体、医保支付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目的都是一个:提效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