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底病杂志》论文发表
《中华眼底病杂志》原名《眼底病》,创刊于1985年9月,是我国唯一以报道眼底疾病为主的科技期刊。其办刊宗旨是临床与基础结合、提高与普及并重,全面反映我国眼底病学科专业领先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培养眼底病专业人才,推动我国眼底病学科专业发展;促进国内外眼底病学术交流。报道范围包括视网膜、葡萄膜、玻璃体、视觉通路、与全身病相关的内眼疾病等眼后节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为与眼底病临床和基础研究专业相关的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期刊检索报告公布,多年来《中华眼底病杂志》的学科综合排名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在我国眼耳鼻咽喉科学科专业中均名列前茅。
发文量:5426被引量:13359 H指数:39 影响因子:0.462999999523163立即指数:0.0395被引半衰期:6.025引用半衰期:5.2625期刊他引率:0.8758平均引文率:11.2829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国内刊号:51-1434/R 国际刊号:1005-1015 邮发代号:62-73 发行周期:月刊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
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
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
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
化学文摘(网络版)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获奖情况
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期刊二等奖
四川省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
四川省首届期刊评比优秀期刊奖
中华医学会期刊评比银奖
中国科协期刊评比三等奖
四川省教委期刊评比二等奖
四川省优秀期刊二等奖
中华医学会期刊评比优秀期刊奖
第二届四川出版·期刊奖二等奖
首届四川省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目录
述评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临床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03)戴虹
光动力疗法:一种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划时代治疗手段的应用回顾与前景展望 (506)陆方
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研究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510)岳枚;戴虹;喻晓兵;杨絮;龙力
消息
“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2012武汉”征文 (514)
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研究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一年疗效观察 (515)李晓陵;何守志;王炜;崔霞;张鲲;王宁;张卯年
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文题撰写的基本要求 (519)
关于摘要撰写的基本要求 (519)
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研究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以及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疗效观察 (520)毛羽;周海英;高丽琴;焦璇;熊颖;张风
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论著前言部分的撰写要求 (524)
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研究
光动力疗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及
范文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以及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疗效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2011年 第6期 | 毛羽 周海英 高丽琴 焦璇 熊颖 张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100730
导出参考文献 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论文服务:论文检测 论文选题
摘 要:目的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与光动力疗法(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方法渗出型AMD患者30例30只眼,分为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与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每组各15例15只眼。治疗及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治疗随访时间12.5个月。其中,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zb0.5mg,每一个月1次,连续注射12个月;自第一次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于PDT后24h内玻璃体腔注射相同剂量ranibizumzb,第2、3个月分别再行相同剂量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于3次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随访期内出现重复治疗指征则重复注射1次。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平均次数(3.7±1.0)次。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MP-1微视野计检查结果、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平均次数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第1、3、6、12个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患眼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MS)平均提高值分别为1.9、3.8、5.0、5.5dB,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患眼MS平均提高值为2.0、4.2、3.7、4.8dB。两组MS提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1、-0.171、1.339、0.785;P=0.943、0.865、0.173、0.898)。BCVA、OCT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与BCVA之间为正相关(r=0.660,P=0.037)。随访期间未发现眼内感染、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和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结论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与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均为治疗渗出型AMD的有效方法,但后者能有效减少ranibizumzb玻璃体腔重复注射的次数。
【分 类】 【医药、卫生】 > 眼科学 > 视网膜及视神经疾病 > 黄斑、中心窝疾病【医药、卫生】 > 眼科学 > 眼色素层(葡萄膜)疾病 > 脉络膜疾病
【关键词】 黄斑变性/治疗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抗体 单克隆/治疗应用 光化学疗法
【出 处】 《中华眼底病杂志》2011年 第6期 520-524页 共5页
【收 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栏目
论著
病例报告
综述
读者·作者·编者
短篇论著
消息
述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
神经眼科研究
药品与器械信息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眼底疾病影像检查
文献计量学
眼底影像及功能检查
眼底影像检查
视网膜血管疾病研究
眼内肿瘤研究
方家神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