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科技论坛》杂志论文发表
《产业与科技论五》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主管,被中国知网 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以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贯彻普及与提高、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方针;以服务产业竞争力提升与 科技进步,传播国内外经济与科技管理理论,探索我国的管理与科技创新实践为宗旨;以经济、科技、管 理、自然与人文社会改革与发展、进步与创新为中心内容范畴;以反映和交流国内外区域、国家产业与科 技进步创新为主体;以科学性、理论性、创新性、实用性为特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综合性理论与实 践半月刊。 本刊主要栏目:本刊特稿、焦点透视、产业发展、区域经济、评价分析、经济与法、科技创新、管理世界、 比较借鉴、文化教育、学术交流、硕博论坛、创业故事。 本刊主要读者对象:产业界、科技界、理论学术界、实业界、党政政策研究部门、财贸金融、文化教育、 医药卫生、农林渔牧、科学技术与推广、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工业制造、商务营销等各行各业理论与 实践工作者。
发文量:38059被引量:38138 H指数:25 影响因子:0立即指数:0.0171被引半衰期:2.7953引用半衰期:4.6402期刊他引率:0.9844平均引文率:2.7796
主管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国内刊号:13-1371/F 国际刊号:1673-5641 邮发代号:18-181 发行周期:半月刊
数据库收录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目录
(2)
焦点透视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 (5)彭素峦
在继承与超越中继续前行 (7)梁阿莉
在坚定“四个自信”中做新时代爱国者 (9)张建写
共生理论视阈下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性研究 (10)王萌;阴燕云
产业发展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创新激励机制探讨 (12)熊莉;李晓明;张璟
互联网时代电视台实施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 (15)贾敏
“互联网+”视角下培育旅游特色小镇的路径探索 (16)刘文慧;郑菲菲
区域经济
江西文化产业价值链升级平台建设研究 (19)彭根来
河北省“非遗”与文化产业整合构建新型产业业态研究 (21)张玉江;王燕
嵩山古建筑群遗产旅游链开发探讨 (22)刘惠鸽;李芬;刘贤超
株洲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与对策研究 (24)谢圣中;谭骁彧;高鹏;王红亮
优化雄安新区创业环境的对策思考 (26)张浩
经济与法
利益平衡视角下的数字音乐版权许可模式研究 (28)鲁露
预期违约的规制途径研究 (30)宋莉莉;张杰
从非法高利贷透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32)陶然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权利架构和权能实现 (34)张潇潇
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路径
范文
河北省“非遗”与文化产业整合构建新型产业业态研究
□张玉江 王 燕
【内容摘要】文化旅游是我国新世纪发展以来的重点旅游开发产业,以旅游作为文化的载体,开拓我国文化旅游和市场,是实现我国文化宣传和传承、发展的主要有效路径。新时期中各种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开发思想等逐步深化,我国文化旅游产业也进入了新时期,河北省拥有丰厚的“非遗”和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与“非遗”融合发展的新常态中,河北省要以文化旅游为主,发挥“非遗”和文化产业的优势,借助非遗文化活动增加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基于本土非遗文化的特色,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并开发深层次的旅游文化产品,用文化旅游项目实现文化产业与“非遗”的融合,实现“非遗”传承和保护,增加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本文从河北省“非遗”与文化产业现状入手,将旅游文化作为河北省“非遗”与文化产业整合的目标,提出新型产业业态发展的有效策略,以推动河北省文化旅游的发展,保护好“非遗”和推广非遗文化。
【关键词】“非遗”产业; 文化产业; 新型产业业态
【基金项目】本文为 2018 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推动河北省非遗产业与文化旅游新业态深度融合问题研究”( 编
号: HB18YS048) 成果。
【作者简介】张玉江( 1963. 11 ~ ) ,男,吉林辽源人;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 ( 写实) 油画王燕( 1981. 4 ~ ) ,女,湖南永州人;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 漆画、油画
现如今我国各省市为实现文化的传承,增加积极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本土文化作为发展重点,利用自身特有的文化优势,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不断注入发展动力。河北省“非遗”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本土文化优势,目前河北省利用自身文化优势举办了与“非遗”产业相关的各类活动,并正在积极构建非遗产业园区,数百场非遗文化活动的举办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了文化,从而极大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非遗文化推广和文化产业的整合,应该以文化旅游为载体,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魅力,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深层次内涵的旅游文化产品,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文化旅游项目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并通过文化旅游实现文化产业和“非遗”的整合与转型升级,以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契机。
一、河北省“非遗”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地域文化中包含独具特色传统文化韵味,是文化大省。河北省“非遗”比较突出的是剪纸、皮影和年画等多种民间美术形式,这些民间美术和民家文学等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用剪纸、皮影和年画等展示民间文化,通过“多维一体”的表现形式,能实现非遗文化理论及系统地推广,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群众展现河北省文化、民俗和风情等,丰富地方文化的内涵。依据河北省非遗文化目录中的民间文学内容本身来看,将“非遗”融入到文化旅游发展中,通过非遗民间文化和剪纸、皮影和年画等民间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让群众从旅游产品中了解当地文化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并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业态。由于河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其文化产业发展基础雄厚,但由于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对文化资源的利用集中在文
化表面,文化产品和文化发展形式都比较单一,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的挖掘不够深,亟需要进一步发挥和弘扬河北省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构建新型产业业态,以旅游文化作为载体,将非遗文化中的民间文学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为旅游人群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便于群众从旅游产品中了解当地文化,以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增加旅游经济收入,丰富河北省民俗文化。
二、以文化旅游实现河北省“非遗”与文化产业整合的
优势
以文化旅游实现河北省“非遗”与文化产业整合,第一,是将文化旅游项目作为载体,将河北省文化名录中的民间文化内容与非遗文化中的剪纸、皮影、年画等多种民间美术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再现,通过民间美术和民间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发扬民间文学,创新和推广民间美术,为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新业态深度融合提供有效的研究和发展路径。第二,更好地探索和传承非遗文化,用更加艺术化的手法实现文化创作表现,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与当代艺术设计为主,推动河北省非遗产业的发展,并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河北及河北非遗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在创新与融合中复兴河北省非遗文化,直观地激发群众对非遗文化的深层次认知,在以往非遗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建新的文化发扬模式,促进将文化传承从以往的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认知,在旅游文化中加深人们对河北省“非遗”的认识,引导群众承担起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责任。第三,实现非遗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民族非遗文化自信。文化旅游能在保证非遗文化原生性的基础上,采用多维一体艺术形式焕发非遗文化活力,从而打破非遗文化传播推广的地域局限性,实现非遗产业
·21·
嵩山古建筑群遗产旅游链开发探讨
□刘惠鸽 李 芬 刘贤超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需求,世界遗产———嵩山古建筑群作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旅游者前来旅游,创造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是登封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其发展中发现景区间存在区域衔接度较低、景区发展不平衡、重宗教文化轻科学价值、重商业利益而轻文化传承等问题。据此,旅游目的地相关部门应通过增加部分景区的投资力度、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开展微格旅游以及发展一站式文化旅游等路径来促进嵩山古建筑群合理开发。
【关键词】遗产旅游; 古建筑群; 区域衔接度; 宗教色彩【作者单位】刘惠鸽,李芬,刘贤超; 郑州城轨交通中等专业学校
世界文化遗产———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8 一、嵩山古建筑群遗产旅游链开发存在的问题
处 11 项景点因时间持续长、展现佛、道、儒等三教不同文化 ( 一) 景区发展不平衡。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登封旅
价值的古代建筑艺术作品、丰富的古代碑刻、壁画等文物遗 游资源类型多、数量大,总体质量较高,是我国著名的文物之
存等,构成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景观,给登封市旅游业进一 乡。目前,登封市虽然已经开发形成了少林寺、嵩阳书院、太
步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本文结合世界遗产———嵩山古建筑 室山、观星台、中岳庙、法王寺、卢崖瀑布等八大景区,但游客
群的文化内涵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特征进行分析,把嵩山古建 前往少林寺景区人数最多,而其他景区的旅游人次远落后于
筑群 8 处 11 项景点作为一个整体开发项目“遗产链短途游” 少林寺景区。所以不难得出,嵩山古建筑群各景区在对外界
进行研究,对促进登封市旅游业的均衡发展提供帮助。 的影响力方面,除少林寺 5A 级景区之外,其他景区的知名度
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旅游产业发展增加文化附加值。人们在文化旅游中能更加直观地认识非遗文化,用更加直观、创新的方式接触非遗文化传播,以传承为目的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提高群众对民族非遗文化的自信。第四,探索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路径,利用自身文化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速率。用文化项目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进一步扩大河北地方文化的影响,从而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
三、河北省“非遗”与文化产业整合构建新型文化旅游产业业态的策略
构建新型文化旅游产业业态,尊重非遗文化的准确性,归纳和整理非遗民间文化中的民间文学内容,将河北省独特、丰富和悠久的非遗文化中民间文学和民间美术深度融合,用民间美术的剪纸、皮影和年画等表现形式,再现和还原民间文学内容,区分和整理民间文学内容中的不同内容,提倡优秀的文学内容,舍糟粕,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文化内涵和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另外,以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举办特色的非遗文化活动,用民间美术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特色,实现对非遗文化民间文学的造型、色彩与构图的二次创作,秉承“非遗促旅游、以旅游助非遗”的各种方式,在旅游路线和文化旅游项目中更加直观地展现河北省多元非遗文化,在观赏非遗美术的同时,加深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实现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打破传统非遗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独立发展模式,通过多个产业之间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入,树立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此外,将文化传承和发展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按照我国旅游局颁布的一系列关于文化
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及意见,以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为主,推动河北省非遗文化的传播,以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品质为切入点,实现非遗文化和民间文学的统一,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充足载体,人们翻阅与观赏过程中获得非遗文化的精髓知识,在追溯文化本源的同时提升其文化认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飞跃; 在文化创意衍生品销售的同时促进旅游经济的同步增长。
四、结语
对河北省文化的研究和“非遗”的保护,可以从侧面对河北省风俗习惯的来源和民间文化特色进行综合性分析,进一步推广非遗文化,通过丰富旅游的文化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北省文化和民俗,同时实现民间美术和民间文化的深入融合,创新和发扬民间美术,从而寻求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新业态等融合路径。
【参考文献】
[1]黄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对策“走出去”———以河
北省为例[J]. 学习月刊,2014,20: 114 ~ 115
[2]刘景枝,亢学军. 河北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路径
创新研究[J]. 领导之友,2017,19: 63 ~ 64
[3]张立阳,杜习震.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产业
化发展路径研究[J]. 艺术教育,2018,9: 32 ~ 33
[4]窦兴斌,何边. 新媒体语境下大运河( 河北段) 非物质文化
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J]. 大舞台,2018,5
[5]刘洪彩,高雁,王永学. 关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思考———以民间美术为例[J]. 河北学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