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主要为中学教育工作者服务,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交流课程改革的经验,跟踪、研讨课改热点问题,其中包括专家对课程改革、新教材使用等方面做出的指导,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纪实评析,教学片段及反思,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与评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改革的优秀范例、成功经验及一线教师对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理解、体会及做法,并介绍各地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经验,为一线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帮助。
发文量:5972被引量:598 H指数:6 影响因子:0.00439999997615814立即指数:0被引半衰期:-1引用半衰期:-1期刊他引率:1平均引文率:0
主管单位:黑龙江大学 主办单位:黑龙江大学 国内刊号:23-1064/G4 国际刊号:1002-4107 邮发代号:14-332
发行周期:月刊
目录
卷首
泥瓦匠的启示 (1)傅戈
专题
“语文主题学习”背景下读写结合的创新实践 (4)杜雪莹
『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深层次阅读策略探究 (5)张晶辉
“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7)张自琴;于海波
课堂
理“游”之事 赏“游”之景 悟“游”之心——《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10)王雨冰;邹兰春(指导);孙长翎(指导)
咬文嚼字悟心境 拓本延情品人生——《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与点评 (13)郭楠;韩雪飚
文质彬彬 翩翩君子——“君子之道”在初中文言文“群文教学”中的浸润 (16)李玉秋
“读《论语》 知‘君子’”教学设计 (17)谢殿洲
《爱莲说》教学设计 (17)李玉秋
《诫子书》教学设计 (19)金立薇
纵横捭阖看文化 一字一句学语言 (20)刘颖异
“借助审辩式思维进行构思”课堂实录与反思 (21)韩雪虹
读名著《水浒传》 学思辨式阅读 (25)张春艳
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Section B 3a—3c 教学实录与评析 (28)孙绍恒;孙黎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与评析
范文
同课异构
茛
编者按:
《记承天寺夜游》(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来自哈尔滨市风华中学的王雨冰老师和哈尔滨市第 87 中学的郭楠老师分别从“理‘游’之事、赏‘游’之景、悟‘游’之心”与“识东坡、激情趣;读课文、晓大意;析妙句、悟心境;延诗词、品人生”几个角度设计教学,不同的执教思路、同样的精彩纷呈为教师执教此课提供了参考与范本。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者: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王雨冰
指导者: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邹兰春 孙长翎
【设计背景】 【教学方法】
2019 年 10 月底,“第七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 1.以学生提出的疑问为课堂主体,以“游”贯穿课堂
师课堂教学大赛暨《中学语文教学》创刊四十周年名师 始终,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搭设学生与文章、学生与作
论坛”在陕西省渭南市成功举办。在初中组赛课活动中, 者之间的有效联系,学生能够感悟、生成。
我省来自哈尔滨市风华中学的王雨冰老师独占鳌头,荣 2.合作探究式学习。
获一等奖第一名的骄人成绩。 3.借助联想和想象、情境创写等方法赏景、析情。
为了探索《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如何在统 【教学环节】
编版教材文学作品教学中真正落实,展示全国各地优秀 一“、游”字进入
教师的实践成果,从而深化对语文课程的理解,让学生 师:同学们,屏幕上的字(“游”)认识吗?人常说“字
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激发想象能力,增强 如其人”,猜猜看写这个字的人,性格如何?(学生根据
说事能力,提高审美境界,培育家国情怀,王雨冰老师选 “游”字来猜测。)同学们,这个“游”字就是北宋文豪苏轼
择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从题目“游”字开始,以“游” 挥毫而就的,字如其人,是否也“文也如其人”呢?今天我
贯穿,通过这一设计使学生读懂一件事,赏析一处景,体 们来学习一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老师写板书,同学们
会作者的幽微难言的心境。 来做笔记。
【教学目标】 师:请同学们朗声齐读这一题目,并说说看到题目
1.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和互学,借助注释整体感知文 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章内容,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预设:为什么是“夜间游”?什么原因要去夜游?会看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学生能 到什么景色?苏轼一个人吗(作者和什么人一起)?游赏
够了解写景句的特点,感知“凡景语,皆情语”的作用。 时发生了什么事?作者夜游时有怎样的心情(心境)?为
3.学生能结合背景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体会“闲 什么要将夜游记录下来?本文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心境,领会苏轼“安闲从容”的人生境界。 教师在副板写一字概括:如,夜?因?人?事?景?情?意?
【教学重难点】 理?
学生能结合背景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体会“闲人” 师:同学们的问题就是今天课堂的主体,而抓住自
心境,领会苏轼“安闲从容”的人生境界。 己最感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方是高
效的课堂,来!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书,一起来释疑解惑。
二、理“游”之事
1.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先请学生听读课文,标准读音、标清停顿。(师配乐朗读。)
2.朗读是阅读理解的“翅膀”,通过课前预习,请学生自学、互学,明确朗读目标。(学生进行过程操练,老师适时关注“学”的过程。)
①个人练读,做到读音准确,语流顺畅。
②个人结合注释,读通文意,不明处标画出来,组内解答。
③根据文意,组内有感情地练习诵读,推荐一人展
读。
3.通晓文意,有感情诵读。只有读懂意思,才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教师检验学生自学互学的效果,找三名学生一人一句合作,有感情地诵读这一部分。(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做必要标注,提高朗读水平,为理解文意做必要的准备。)
PPT 显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引导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你语调上升,读出了欣喜的情感,你为什么这样读?带着大家读一读。
引导 2“:月色入户”,月色“入”户而不用“照”户,能将月亮人格化想必没有几人,亲切的感觉你能用声音传达吗?
引导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找。“念”字处停顿,为什么这样读?“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语音延长,才能体现思考的过程,而且一经想到,不找旁人,就找怀民,心意相通的只有怀民一人,人生的感慨、知音的难觅尽在其中。
引导 4:“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这个句子可以读得更好吗?这句话的意思知道吗?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夜行只是匆匆地走过,夜游却是从容地行走,语速平缓的朗读能够感受到两人漫步的悠闲。
师:让我们带着更深的理解有感情地齐读这一部分。
师:通过反复朗读,“游”之事,呼之欲出,谁来简要概括事件?(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漫步赏月。追问“:发生了什么事“”知道了吗”?擦掉黑板上的“事”字。“和什么人游,不言自明了吧”?擦掉“人”字。“夜间有月,月色入户,所以欣然起行”。擦掉“夜”字……)
三、赏“游”之景
师:于是赏游的人开始庭院中散步,就这样慢慢地走……他们停住了,看到这样一番景色。
PPT 显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请同桌间互相读,反复读这一句,并结合这句中所给的注释,说说看“如”字的前面省略了什么?
生:省略了“月光”。
师:“月光如积水”,18 个字却未着一个“月”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