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观》
《视界观》杂志是由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主管、陕西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大型文化艺术新闻期刊。
发文量:6481被引量:8 H指数:1 影响因子:0立即指数:-1被引半衰期:-1引用半衰期:-1期刊他引率:0平均引文率:0
主管单位: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主办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台 国内刊号:61-1508/J 国际刊号:2096-4056 邮发代号:52-331 发行周期:半月刊
目录
影视聚焦
香港新武侠电影中女性形象研究 (1)曾天一
《妖猫传》中白乐天的角色塑造研究 (3)刘洋
白描与渲染:戛纳电影节审美倾向下的《寄生虫》 (4)穆雨
谈综艺晚会导演的基本素质 (5)杨秋越
从 Delabastita 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分析字幕翻译中的双关语 (6)蒋海燕
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形态研究——以良渚文化为例 (8)濮红英
探究如何把控细节提升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水平 (10)王健
视界大观
六安市“农庄式”休闲体育发展研究 (11)陈鹏(指导老师);刘乃宝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译英翻译中的应用 (13)付华
维新时期报刊对公众舆论影响——以《时务报》为例 (14)宫丽珍;龚书荀
我国体育赛事出镜报道模式分析——以央视赛事报道为例 (15)李静
提升媒体新闻舆论影响力的策略研究 (16)李珉琦
《游叙弗伦》——苏格拉底在审判前的一次“求救” (17)廖若孜
用方言激活地方电台——从襄州人民电台方言节目看区县级电台发展出路 (18)罗伟;曾艳华
浅谈新形势下城市电台社教节目的生存和发展 (19)王兵兵
网红取景地:社交媒体时代的异文化旅游与社交症候群 (20)薛忠宇
全媒体时代守正创新的融合实践 (21)朱丽君
发挥基层广播电视功效繁荣新农村农民文化生活浅析 (23)王梅珍
提高电视节目的播出安全和播出质量的探讨 (24)李幸业
广播电台新闻播音主持创新探索 (25)刘争艳
如何打造新媒体爆款产品 (26)严伍
谈组建市县融媒中心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27)郑祖雄
注重海洋垃圾宣传的创意研究 (28)陈程程
以“新时代高铁先锋工程”为主线,实现文化品牌落地 (29)王雪
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30)杨立飞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舞蹈艺术发展 (31)赵晓晴
今日头条用户新闻阅读偏好现状调查分析 (32)刘旻鑫
企业新媒体建设与宣传报道中的不足与改进 (33)蔡逸
当代审美文化视角下的泛娱乐化——以网络媒介对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为例 (35)高丽敏
艺术观赏
以敦煌壁画为例浅谈对东方美学品格的理解 (36)杨得祺
极简主义风格平面设计研究 (38)方佳艺;赵明
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分析 (41)萨其日格
新媒体时代动画角色设计课程改革探析 (44)宝岛
论独创和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45)郭德乙;李正
指挥动作的标准性研究
范文
网红取景地:社交媒体时代的异文化旅游与社交症候群
薛忠宇 / 浙江师范大学
摘 要:影视取景地,原本是作为供影视创作者拍摄使用的场地,却在作品热度和“明星光环”、明星角色等多重影响刺激下,具备了从“工作场地”变为“观光景点”的可能。在社交媒体时代下,并非只有斥巨资打造的影视取景基地(影视城)才能够蜕变成时下热门的“网红取景地”。本文从社交媒体视角入手,结合近年来关于影视取景地的舆情,探讨影视取景地何以成为受大众热捧的“网红取景地”及其潜在问题。
关键词:网红取景地;社交症候群;异文化旅游;游客凝视;粉丝消费
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媾和,刺激了影视取景地旅游热潮。在作品热度和“明星光环”、明星角色等多重影响刺激下,某部影视剧作品一旦在社交网络中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那么它的取景地便有了从“工作场地”变为“观光景点”的可能。不同于那些斥巨资打造的奢华影视城,部分影视取景地,它可能只是一个广场、一座民宅或一间农舍等等,却能够在社交媒体时代摇身一变成时下热门的“网红取景地”。它们是如何完成这场从“鲜为人知”到“广为人知”的华丽转变的呢?
一、社交媒体时代下的网红取景地
“网红”是在社交网络语境下催生出的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它原本特指在“互联网上风靡一时的人物”(即网络红人)。目前而言,“网红”已经开始从“红人”的概念衍生到了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众的概念里,无论是人还是事物,只要能够在互联网尤其是主流社交平台中达到一定的知名度和关注度,都可被冠以“网红”之名,这似乎透露出某种讯息——“网红”的概念已经与“高人气”等同,无论是人或物,只要拥有了“网红”这一头衔,就证明其拥有了知名度及在资本市场变现的可能,而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网红取景地”就此应运而生。
对社交网络的高度依赖,是网红取景地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网络信息的传染下,某影视中的取景地可以成为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应用平台的热搜榜单与话题讨论的客体对象,网民们积极参与讨论互动,热衷于分享扩散相关信息,狂欢背后,影视中的取景地成为了这场话题讨论中直接受益的主体,被贴上了“网红”的标签。
一般而言,“网红取景地”的成型,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要在影视作品的热度和“明星光环”(或明星角色)施加的多重影响下“趁热打铁”,令该取景地具备从“工作场地”变为“观光景点”的可能;其次,取景地要借助社交网络平台形成一定体量和一定时间的话题讨论热度;最后,取景地需要通过设计与影视内容相关的地标来吸引旅游者的关注,他们把取景地信息分享得越多,取景地的“网红效应”则愈盛,最终成为被频频光顾的“网红取景地”
二、观光者的互联网社交症候群
相比于那些早已耳熟能详的传统影视城取景地,“网红取景地”除了同样能带给观光者本身的愉悦体验外,还在于它们能满足观光者更多的社交需求,而这类社交心理中充斥着一种区别于传统文化旅游的“异文化”心理。
(一)粉丝的“投射 - 认同”情结“网红取景地”的诞生,源自于影视作品、媒介对粉丝
的影响——通过社交网络,明星和影视作品的话题热度呈几何级放大,相应地,明星们在剧中的衣食住行用也同样被他们热切关注。
《电影明星们 : 明星崇拜的神话》一书认为“电影世界里的人与物是影像,即投影。演员把自己投射到他扮演的角色身上。观众把自己投射到主角身上。这三次投射加强了神
话氛围……明星是一种具有特殊威力的投射 - 认同情结的产物。”①在这种情结作用下,粉丝往往会受到明星在剧中的感召而走上追寻明星“足迹”的道路,从而完成一次取景地旅游体验,然后他们又自发地将这种满足感传递给更多的人。换句话说,影视明星的粉丝们前往“网红取景地”实际上并非“慕取景地之名”,而很大程度上是“慕明星之名”。
(二)剧迷的“凝视 - 期待”心理影视作品的口碑,是取景地成名的又一关键。如果说粉
丝在绝大程度上是因为“慕明星之名”选择去取景地,那么一些非明星粉丝的剧迷们则很可能是被作品感动而产生造访取景地的愿景。
从约翰·尤瑞得“游客凝视”观点分析,人们之所以会选择要去凝视的地方,因为他们对强烈的愉悦感有着期待,特别是通过幻想产生期待。他给出了凝视景观的两大指向——自然风景和城市景观②。但是“这种期待往往是被建构起来的,并且通过非旅游的东西加以维持,如电影、电视、杂志、录音和录像等,这些非旅游的东西建构了旅游的凝视,并且强化着它。”③这种心理不断强化刺激着他们通过前往取景地旅游去完成一次从屏幕前的视听感知到线下观光体验的行为转变。济州岛就是凭借诸如《大长今》《我叫金三顺》《浪漫满屋》《春天的华尔滋》等一部部风靡东亚的韩剧而广为熟知,以至于国内旅行社在介绍济州岛的旅游套餐时都不忘反复提醒消费者“我们的行程中将会有韩剧拍摄地体验项目”。
(三)社交网络时代的“符号 - 打卡” 情结学者卡勒一针见血地指出:“游客对一切能标志其自身
的事物感兴趣……游客已构成一支符号学大军,尽管尚无人如此称颂他们,但他们在全世界到处翻找各种标志……”④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相比,游客对观看自然风景或城市风光的视觉元素会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因而人们常常会流连于被具体化的或者是通过照片、明信片等所呈现的图景。
智能手机时代下,人们开始熟练地使用“手机定位”轻松完成了地标的寻找过程,这样人们就可以凭借“手机镜头”无止境地生产、捕捉、定格这种符号化的打卡情结。目之所及,当前任何一处“网红取景地”无不充斥着“打卡大军”之身影,粉丝们为自己所热爱的明星而完成取景地打卡,剧迷们通过凝视景观完成一种心理期待式的打卡,而那些更为普通的旅游者们则是通过对所到之处的地标进行打卡来完成符号景观的收集和在社交平台上的炫耀。
三、网红取景地的潜在危机
传播的影像媒介导致了完美的分离,在此的分离是指影像构造的社会 ( 景观社会 ) 与真实的现实社会相分离,与此同时人类也脱离现实社会的土壤而愈加接纳景观社会 ; 完美则着重强调人类在媒介塑造的景观中流连忘返,却未意识到自己身处在错觉和伪意识的领地⑤。在对“网红取景地”的形成和旅游者心理的梳理过程中,我们可以感知当前及未来影
(下转第 22 页)
20 www.sjgzz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