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范文-高中生观看青少年电视节目的习惯与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电视媒介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一种主要传播方式,电视传播所带来的影响也不仅限于传播信息,更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和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时期正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电视节目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价值观形成的作用不容忽视。本研究旨在探究高中生观看青少年电视节目的习惯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高中生普遍观看电视节目的频率和时间分配较高,喜欢的节目类型和内容以娱乐和校园生活为主,观看的平台和方式多样化,观看方式以手机和电视为主。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体因素是影响高中生观看电视节目的重要因素。观看青少年电视节目对高中生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此,建议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加强对高中生观看电视节目的监管和引导,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措施,以保障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青少年电视节目、习惯、影响因素、监管和引导
一、青少年电视节目对高中生的心理、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
青少年观看电视节目时所接收到的信息和情境,对于他们的心理、行为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心理影响方面,观看电视节目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积极方面,观看有助于减轻压力、增加自信心、提高情感体验和联想能力。消极方面,过量的观看可能导致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尤其是当他们被一些暴力、恐怖或性暗示的场景所刺激时。在行为影响方面,观看电视节目对青少年的行为也有着影响,其中,正面影响表现为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增加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以及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负面影响则表现为可能导致青少年对暴力、犯罪和过度消费等行为的模仿和追求。另外在价值观影响方面,观看电视节目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也有着不同的影响,一方面,观看能够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其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另一方面,过量的观看或者是某些节目中的负面信息,也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念发生扭曲。
总之,青少年观看电视节目对其心理、行为和价值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电视节目,选择适合自己的观看内容,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高中生观看青少年电视节目的影响因素
2.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高中生观看青少年电视节目的重要因素之一,高中生所处的家庭背景和家庭价值观念会影响他们观看电视节目的选择和频率。家庭教育中是否强调对媒体的批判性思考和媒体素养的培养,对于高中生的电视节目观看习惯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家庭的氛围对于高中生观看电视节目的积极性和选择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家庭氛围健康、亲密、温馨,那么高中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文化底蕴深厚、富有教育性的节目。相反,如果家庭氛围不良,或者家长长期沉迷于电视节目,那么高中生可能会随之产生负面影响。另外,父母对高中生电视节目观看的监管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如果家长能够合理引导高中生的电视节目选择,制定合理的观看时间和规则,那么可以帮助高中生建立正确的媒体素养和价值观。
2.2个体因素
高中生观看青少年电视节目的影响因素中,个体因素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年龄是影响高中生观看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因素。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发展阶段会影响他们对不同类型电视节目的兴趣和偏好。年龄越大的青少年越喜欢观看有挑战性和深度的节目,如纪录片、科幻剧等。相比之下,年龄较小的青少年则更容易被动画片和情感剧等节目所吸引。其次,性别也是影响高中生观看电视节目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女生更喜欢观看情感类、综艺类、偶像剧等类型的电视节目,而男生则更偏爱冒险类、动作类、体育类等类型的节目。另外,个性特点也会对高中生的观看习惯产生影响。外向性格的青少年更喜欢观看互动性强的综艺类节目,而内向性格的青少年则更喜欢观看情感类、文艺类节目。最后,学业压力也会对高中生的观看习惯产生影响。学业繁重的青少年在闲暇时间更容易选择观看轻松、娱乐性质较强的电视节目,以减轻压力和放松心情。
总之,高中生观看青少年电视节目的影响因素中个体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了解个体因素的影响,有益于探究行为背后的动因,对于引导高中生在选择收看青少年电视节目的类型、时长上做进一步有益的探索。
三、结束语
在本研究中,对高中生观看青少年电视节目的习惯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影响着高中生的观看行为和习惯。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需要深入探究这些因素对高中生观看青少年电视节目的具体作用机制,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引导和干预措施,以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观看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需要加强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合作,共同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媒介环境和教育资源,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生活、塑造自我。
参考文献:
[1]何依云.对青少年电视节目基本理念及发展趋势的探究[J].记者观察,2022(36):112-114.
[2]廖立胜.融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电视节目发展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