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生活》杂志范文-打造一村一台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农村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的优化,文化活动也遍地生花。由于各地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人口流动大,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挑战。本文以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一村一台戏活动为例,浅谈乡村文化振兴的举措、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为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一村一台戏;农村文化;乡村振兴
自厦门创建并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厦门公共文化服务整体得到极大提高,设施硬件增多,文化活动也更丰富多彩。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顺应新时代的实际情况,不断深化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其中,一村一台戏活动是海沧街道贯彻落实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一环,在海沧街道办以及各村居的努力下,一村一台戏成为了海沧街道的文化特色品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
一.打造一村一台戏活动的现状
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的一村一台戏活动,在海沧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区级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以及街道各部门和辖区各村居的通力协作下,以别开生面的文艺汇演形式给百姓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百姓心中的村晚,得到了百姓的喜欢与认可。
1.组织得力有保障。
海沧街道坚持着将一村一台戏办的更加规范。一村一台戏活动的开展,通常情况下由海沧街道文化站牵头,并给辖区内承办活动的各村居提供组织、经费等保障,同时引导村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活动内容以丰富人民群众生活为主要目的。村居在活动开始之前必须先确定晚会主题,设计舞台的背景板,之后向村民征集节目,由海沧街道文化站相关人员负责把关,继而将通过审核的节目进行公布,活动开始之后村居相关负责人员需要做好文艺汇演现场的保障工作。活动开展所需要的经费由街道办下拨各村居,资金的具体使用方案由街道财务把关。
2.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海沧街道一村一台戏活动内容丰富,按照各村居不同的特色举办活动,节目不仅有唱歌、跳舞、小品、答嘴鼓等,还根据街道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设置活动环节,如设展板、有奖问答游园活动等,还结合传统节日将传统文化项目及非遗文化项目融入到活动中,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3.参与面广,各有所获。
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群众参与进来,乐享成果。一村一台戏的活动中,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各个年龄段的受众在活动中都有所收获。一村一台戏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有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其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同时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将新思想新理论融入活动主题,让群众入脑入心,在潜移默化中展现了时代精神,坚定了文化自信。
4.效果好,意义深远。
一村一台戏活动实际上就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缩影,通过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最终的目的在于丰富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淳朴民风,提升群众的文明素养。海沧街道的一村一台戏活动时间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激情海沧”商贸文化活动,当时由各村居选送节目到商业街汇演或承办,自活动开展以来, 街道文化站坚持发展草根文化,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演好讲好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坚持为人民群众提供文艺展示舞台的初心,怀揣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街道办主导下开展的文艺汇演活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群众的认可和喜欢,越来越多的群众在这样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到了海沧特色文化的熏陶,进一步的走进了海沧,拉近了自己与家乡之间的关系,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文艺创作者将不断创新,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结合海沧街道实际工作的相关内容融入活动主题,文艺作品也不仅仅局限于文艺工作者,有想法的群众也可以自觉参与其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时代主旋律,推动乡村文化、乡土文化的发展,成为当地人民的真正的精神食粮。
海沧街道一村一台戏活动存在的问题
海沧街道一村一台戏活动,从2016年实施,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逐步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但在内容、形式、组织方面仍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组织不力,缺乏经验
海沧街道的一村一台戏活动的主要承办力量是村居,基于村居村务事务繁杂,人手不够,举办活动缺乏经验,部分村居存在未能合理安排工作、工作人员不够用心、上心、工作人员的能力不足等情况以及举办活动未能主动与媒体对接,进行相关宣传,活动后的线上宣发力度不到位;活动背景板的审核能力不足,缺乏审核人才。还有节目未能合理排序,导致观众容易出现审美疲劳。
2.形式单一,缺乏特性
海沧街道的一村一台戏活动形式单一,一是未能将当地特色文化融入活动中,现场文化活动氛围不够浓厚;二是活动基本都以线下文艺汇演开展,当前社会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未能结合互联网平台,限制了一村一台戏的发展。
3.内容单薄,缺乏亮点
海沧街道的一村一台戏活动的文艺晚会内容简单,节目多以唱跳歌舞的形式呈现,高水平的文艺作品缺乏;老年人的节目偏多;说、学、逗、唱节目空白,吸引力度不足,缺乏年轻人的参与。同一批演员安排两个节目,演员连续两次上台,让群众产生视觉疲劳,各村居之间的文艺汇演节目同质化情况较为严重,节目主题内容大同小异,缺乏代表性。
4.格局不大,品牌不精
海沧街道的一村一台戏活动一直是以街道文化特色与品牌为立足点,但随着当前一村一台戏活动的深入,这个品牌却遇到瓶颈。在文艺汇演活动主题的选择上,缺乏将将当地乡土文化融入其中,也缺乏对当地文艺型人才的进一步挖掘,未能引入其他地区优秀的文艺作品,节目质量相对较低,仅能满足部分人群的精神需求。同时,在活动宣传方面存在宣传不到位的问题,宣传缺乏媒体的支持,继而导致了海沧街道一村一台戏工作品牌不精,同质化严重的情况。
二.一村一台戏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因此,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刻不容缓,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乡村文化复兴,为农村文化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1.结合互联网平台,丰富一村一台戏活动的形式
海沧街道的一村一台戏活动由于形式单一而遭遇发展瓶颈,想要突破这一瓶颈,利用互联网平台新媒体来丰富文艺汇演活动的节目形式是很有必要的。一村一台戏工作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优质的舞台,这个舞台也就不必要局限于线下,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一个“云舞台”。“云舞台”的搭建一方面可以直接节约了线下的时间,有助于扩大活动的参与群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播的形式将海沧街道群众的表演分享出去,有助于将一村一台戏变成海沧响亮的文化名片,解决品牌不精的问题。
2.扩大受众群体,创新活动内容
海沧街道的一村一台戏活动想要真正的摆脱内容单一以及缺乏内容创新的问题,则必须要扩大自己文艺汇演活动的受众群体。长期以来,虽然海沧街道的一村一台戏活动一直坚持展现新时代特色,弘扬正能量,但是却很少得到青年人群体的青睐,文艺汇演活动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大都局限于老人群体与幼儿群体,一直以来都是以唱歌跳舞为主,出现节目内容单薄,要改变现状,必须引入其他地区优秀文艺作品及挖掘当地特色文艺作品来提升晚会质量,扩大受众群体,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改变当前海沧街道一村一台戏内容单薄的现状,还能使辖区群众接受正能量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参与进来创作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
3.立足本土实际,打造特色文化
主动做好积极的引导,激发编导将文艺与海沧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调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为群众搭建展示舞台。营造适合群众创作的氛围,发掘和鼓励有一定文艺素养的群众参与创作。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加强编导人员的业务水平,多交流,多创作反应当地群众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如在2019年,邀请上级业务部门老师指导创作舞蹈剧《欢聚一堂》,节目描绘的正是海沧街道打造的“幸福食堂”的真实场景,节目中的“厨师”们手拿各式厨具,“煮出”一道道美味佳肴献给“老人”,令“老人”们喜笑颜开。节目中有位演员是来自温厝社区幸福食堂的大厨,展现的正是她日常的工作场景。“真是又好玩又开心”!居民将工作场景直接搬上舞台,贴进群众,贴进生活。
4.加强宣传力度,打造靓丽文化名片
在信息化时代,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上下联动,多方位进行宣传,提升海沧街道文艺汇演的知名度,打造一张属于海沧自己的文化烫金名片。
三.总结
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一村一台戏”活动,经过多年的沉淀积累,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握时代脉搏,打造特色名片,不断总结与提升,破茧成蝶,推动区域乡村文化振兴,推动农村文化复兴工作的开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