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休闲》杂志范文-基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难与变”
摘 要:在2022版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颁布的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方式发生转变,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承担着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而且更要承载着育人的重任,尤其是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学校体育扮演越来越重要的担当和历史使命。然而在现实层面上我国的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却连续下降,这个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学校体育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深入剖析原因,学校体育教师的自我认同感与职业成就感不高和学校体育课的开展形式如同虚设是当前学校体育普遍存在的现象。提高体育教师成就感,完善学校体育的监督体系和评价指标,构建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是学校体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学校体育 新课程标准 体育教育 体育教师
2022年4月,国家教育部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2022版新课标),其中在《决定》和《2022版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且要通过体育锻炼达到育人目的”[1]。尤其是《2022版新课标》颁布,为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指明了方向。“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 21 世纪之初,关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示性文件也已经被国家的相关部门颁发。此次指导性文件,不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目标做出了规定,而且对内容的标准、实施与建议等方面也做出了规定”[2]。
在对全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状况调查中显示,“全国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率依然居高不下、视力不良率继续上升、并且出现低龄化趋势。[3]青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其身体健康的持续下降必将成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危机。在2020年的两会上,体育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之一,政协委员吴志明同志与其百余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为全国中小学生松绑减负的提案》该提案表示,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持续下降,固然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究其现实层面是对学校体育的不重视而导致的,这个是根本原因。除此之外,基层一线体育教师自我认同感的缺失和放养式教学对学校体育健康的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如何有序推进学校体育健康的发展,促进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已经达到了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程度。
一、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状况成下滑趋势
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学校体育是关乎国家的未来,各校要开足上好体育课,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4]随着全民健身上升到到国家战略和《体育新课标2022》的颁布,学校体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 学校体育不仅承担着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而且更要承载着育人的重任,尤其是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学校体育扮演越来越重要的担当和历史使命。学校体育独特的作用与功能是其他学科不可以比拟的,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培养青少年儿童的健身、健心、育人功能。毋容置疑,合理有效的体育运动是改善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最有效手段和途径。但是,在当前整个应试教育环境中,已根深蒂固的存在“中考和高考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则不学”的观念。在体育没有涉及高考中考项目前,没有算入升学和考大学的总分之内,学校体育开展以及在学校的地位仍将继续不被重视,学校体育处于边缘化。
据相关媒体报道,近些年来我国征兵工作也遭遇适龄青年身体测试不达标的挑战,应征入伍的青少年在体重、视力与体能素质等方面全方位下降, 体检淘汰率高达70%。[5]学校体育每年一次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对于学校体育工作者来说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尤其是女生800 m与男生1000 m长跑测试,学生晕倒、猝死时有发生。校园运动会的中长跑项目越来越少, 从5000m、3000m、1500m到800m,跑步的距离越来越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每况愈下,这样趋势似乎进入一种持续恶性循环的死胡同中,青少年体质健康令国人担忧。
图1 近三十年来中小学体质健康发展趋势图
二、学校体育发展困境
(一)体育考试形同虚设
据调查发现,全国各地实行了中考体育制度已经很多年,在中考体育测试中,90%以上的学生都是满分,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却连续下降,为什么会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究其原因,在当前应试教育的环境中,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口号。体育考试考什么项目,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就练什么项目,这样的体育课又怎么能磨炼意志、增强体质,又如何能够达到增进健康、育人目的呢?根据笔者的走访调查,一些学校对学生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抱着应付的态度,体育老师“划划水、捣捣浆糊”“放羊式教学”,学生体育课成了自由活动课。每年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谎报、造假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短缺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是长期影响学校体育开展的主要因素。[6]在经济落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人均比例非常低。据调查,3000人的学校,两个篮球场,一个250米的非标准的田径场,同时八个班开展体育课,连基本跑步热身的活动空间都难以保证,更何况正常开展体育课、课外活动与大课间活动。根据调查,某校2000人高中,400米田径场一个,一片篮球场,两片羽毛球场,四个班级的活动空间局限在半个篮球场地方,体育活动的开展与组织受限。缺乏场地器材、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学习压力大,学生没有过多的闲暇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是影响学生参与锻炼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中,学校缺乏相应的场地器材设施也是导致学生难以提高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兴趣的重要原因。
图2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短缺示意图
(三)身体锻炼时间被压缩
在高中体育尚未纳入到高考科目的前提条件下,高中学校体育工作仍然不会被重视,会继续备受冷落。体育课被其它文化课教师无故被挤占和压缩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受天气和室外环境影响,体育课沦为文化课的“附属品”,体育课可有可无的现象一直在各所普通高中盛行。学校体育的开展尚处于政策上说起来非常重要,学校领导做起来次要,基层实践起来根据情况可以选择不要的尴尬局面。尤其在高中阶段,随着学生高考压力加大,体育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课,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种“副课”。学生上体育课的意愿常常被文化课的负担给覆盖,尤其是到了考试周,上体育课已经成为学生们的奢侈愿望。[7]此外,社会在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条件越来越高,给人们提供了舒适便捷生活环境的同时, 快节奏的生活也逐渐剥夺了人们身体活动的机会,尤其是电子竞技游戏的普及化,从而导致更多的青少年学生过于沉溺在网络游戏,不愿参加户外活动,缺少身体活动的青少年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只会越来越差。党的二十大再次提出了全民健身、全民参与、体育强国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口号,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是关于国家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大事,而似乎现在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逐渐将演变成为一个的“空喊口号”和“伪命题”。
(四)体育教师发展现状困境
(1)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泯灭
据了解,许多基层一线的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不仅不被认可,而且超负荷工作量现象时常发生,如:大课间跑操、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社团、校运动训练队的建设等都需要体育老师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同时,有些学校同工不同酬,职称评定无优势,社会职业认同感、获得感不足、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不佳等综合诱因下,容易导致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失去当初从事教师职业的初心与愿景,教学质量低级重复且无趣,体育教师职业成就感逐渐泯灭。 “课上不用写字、课下不用批改作业”“一个哨子、两个球”“主要就是带着孩子们玩”,这可能是大多数社会家长群体对体育老师工作的认知。[6]有一种社会现象叫做体育老师现象,只要学生成绩不好,人们就会联想到体育老师,“你的XX科目是体育老师教的吧?”、体育老师不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等诸如这类话语,这种现象反映出社会对体育老师存在着很大偏见,同时也容易造成体育老师的职业危机感和自我认同缺乏。其次,个别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嘲讽、辱骂、暴力殴打学生,以及性格暴躁冲动、脾气差、社会气息浓厚等个案,也会给学生、同事和社会大众留下了很坏的印象。此外,还有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博得哗众取宠效果,经常以断章取义的标题报道体育教师打架闹事、扰乱社会治安与公共安全(拦高铁)、猥亵学生等新闻,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群众对体育教师群体误解和形象的扭曲,进而误导了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形成素质不高、固执偏见和刻板的印象,久而久之产生了对体育教师歧视和排斥的心理。
(2)体育师资队伍的数量亟需补充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丰富青少年体育竞赛,培养学生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各校都要开齐、开足体育课。
但据相关调研表明,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老师缺口高达30万,一些农村或边远地区学校甚至没有专职体育教师,而在高中阶段,学校优先配置的是语数外老师,而将音体美副科教师的配置放在次要地位。[8]其次,在各级学校领导的计划里,专职体育教师可以暂时空缺,但是数学、语文等主科教师不能暂缓。而且,体育教师不能和数学、语文等课程的教师同工同酬,不能和其他学科教师同等条件晋升职称,不能和其他学科教师同评优评先,这给体育教师的生存与发展创造困难。
(3)体育教师教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体育教师教研科研工作是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鉴于多方因素影响,学校对体育教师的体育教研科研工作重视度不足,体育教师教研科研水平不高,导致体育教学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众多学校对体育教研科研工作不够重视,尤其在高中阶段,学校安排的体育课程数量少,课时还存在被文化课占用的情况,导致体育教学、科研水平客观上需要进一步提高,所以进而难以形成卓有成效的教研科研成果。其次,体育教师教研科研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提高,做好此项工作除了需要学校大力支持外,还需要一定的监督与指导。学校对体育的不重视进一步导致对体育教师教研科研的监督与指导不足,导致体育教研科研流于形式。基于此,研究提高体育教师教研科研水平的策略十分必要。
(三)构建学生、学校、家庭与社区体育“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构建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沟通交流与通力协作,构建以学校为单位、学生为基础、家庭为榜样, 社区体育为依托的“四位一体”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工作思路,形成多元主体联动机制,共同指导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和方法。首先,加强学校与社区体育的合作交流,促进资源相互共享和利用最大化,学校体育可以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提供场地设施和体育器材等体育资源,社区体育为学校体育运动提供组织建设与模范引领作用,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其次,社区体育指导员要以青少年学生为重点对象,加强对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引导与运动兴趣的培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运动生活的理念。社区体育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广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体育锻炼氛围。 再次,树立家长榜样意识,引导家长观念的转变,家长应支持并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在周末,家长应尽可能地给陪同或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家庭榜样的力量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父母与孩子一起运动,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感染孩子养成运动习惯, 这远比在学校体育老师耳提面命要求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实际效果要好的多。
参考文献:
[1]http://www.gov.cn/xinwen/2017-09/04/content_5222623.htm
[2]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13211502?fr=aladdin
[3]谢冬兴.高校体育的身体危机与课堂危机[J].体育学刊,2016,23(06):82-86.
[4]张颖颖,张彦秋.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林区教学,2019(01):104-105.
[5]黄道名,杨群茹,张晓林.“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困境与发展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03):103-107+123.
[6]http://cpc.people.com.cn/n/2013/0814/c83083-22555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