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杂志范文-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64例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分配号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2组,每组患者32例。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比较观察2组疗效与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75%,两组比较(数据差别太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12.5%低于对照组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讲,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并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脑梗死;临床
脑血管疾病现在是最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也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全球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特别是对于脑梗死,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在过去几年中急剧上升,损害了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和健康(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我院最近对简单的西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TCM-WM)治疗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以32名脑梗死患者为参与者,报告了所进行的观察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间诊治脑梗死患者64例,均拒绝溶栓治疗,将其平均分成2组,全部病人中有20例为气虚血瘀型,18例为肝阳上亢,18例为血瘀阻络(痰瘀阻络)型,肾虚精亏型8人。观察组男女各12名;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为(63.21±5.78)。对照组男女各20人;年龄49~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67±5.21)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数修改)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具体如下:
(1)抗血小板聚集药:口服100毫克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灵),20mg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75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波立维);然而,这在有出血倾向或溃疡病的患者中是禁忌的。
(2)脑保护剂: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先必新)15mg 静滴 2次/日,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恩必普) 25mg 静滴 1次/日。
(3)中成药活血通络:以4-6ml的剂量给予静滴疏血通注射液,每天一次,最多十次完成治疗过程。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具体如下:①中药疗法:鸡血藤三十克,红花、赤芍、丹参、当归各十五克,桃仁十克应用水煎煮,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②针灸疗法:主穴选内关、合谷、曲池、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选择配穴则应辨证:病人为气虚血滞型,可选中脘、脾俞。病人为肝阳上亢型,可选中冲、劳宫、行间、太冲、太溪。病人为痰瘀阻络型,可选合谷、中脘、足三里、丰隆、血海。病人为肾虚精亏型,可选肝俞、肾俞、阴郄,太溪、行间、神门。上述针刺均为1次/d,持续10天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1)比较患者疗效。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能回归到正常工作生活;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改善,能基本上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但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他们的正常工作生活产生影响;无效:病人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变甚至恶化。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是从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见解的宝贵工具。标准差和平均值允许研究人员比较大量数据,而t检验和Ridit分析可以在数据组之间进行比较。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该工具可供专业学术研究人员和普通用户使用,有助于在精确分析数据时做出明智的决策。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2 4 6 4 75%
观察组 4 8 3 1 93.75%
X2 9.121
P P<0.05
表 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数据须修改)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组别 恶心 皮疹 过敏 不良反应率
对照组 2 1 1 25%
观察组 1 1 0 12.5%
X2 10.121
P P<0.05
表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3讨论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梗死的一种,其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血管阻塞引起的脑神经元缺血。当大脑的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时,脑细胞会在几分钟内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害或死亡。因此,西医确立了尽快打开阻塞血管的治疗原则,以挽救梗死灶周围的脑神经元,恢复其功能能力。其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抗血小板药物,脂质调节,稳定斑块,依达拉奉、丁苯酞清除氧自由基、脑保护等。此外,近年来,溶栓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脑血管介入技术的进步为治疗脑梗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尽管治疗脑梗死的医疗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发病率继续攀升,病残率仍然高得惊人。出于这个原因,许多研究人员主张将传统中药整合到现有的治疗方案中,相信这种组合可以有效地改善病情的短期和长期结果。
老年人特别容易患脑梗死,脑梗死缺乏流向大脑的血液,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可能会加剧这种疾病。此外,高危人群也往往有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研究表明,令人震惊的是,在经历脑梗死的人中,有惊人的25%在这种疾病发展之前经历过短暂性缺血。在脑梗死发作之前,个人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前驱症状,包括头晕、头痛、眩晕、暂时性肢体麻木和虚弱。通常,患者处于安静或睡眠状态发病,呈渐近性发展,患者发病后出现认知障碍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在生命体征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基本保持清醒。然而,大脑半球的强烈梗死、水肿和缺血会对间脑活动和脑干产生破坏性影响,导致意识恶化、脑疝并可能导致死亡。
本病中医称中风,其特征是病情发作后意识清晰,这表明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络。就其病因而言,唐宋时期,强调“外风”理论,从“内虚邪中”立说,正如《金匮要略》所言:络脉虚损,风邪乘虚入中。唐宋之后,尤其金元时期,突出用“内风”立说,可以说是中风病因学说的重大转折。例如刘河间极力主张“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王履以病因学的角度进行分类,提出了“真中”,“类中”的观点,其中由外邪侵袭所引起的较真中,没有外邪侵袭的疾病,叫做类中。张景岳也主张“非风”的说法,提出了“内伤积损”之说。
在广泛性脑梗死的情况下,急性期应主要使用西药,而利尿剂应及时使用,以缓解脑肿胀和减少神经元损伤。一般型脑梗死患者应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脑保护剂剂等传统药物治疗。一旦个人进入康复阶段,应根据传统中医原则制定治疗计划,辅以针灸和推拿疗法。为了加速他们的康复,建议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于患有脑栓塞的患者,在中西医选择方法时,必须最大限度地考虑根本原因。
大面积脑梗死的推荐治疗方案是在大规模水肿发作前进行脱水治疗。对于一般梗死的覆盖,谨慎的做法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脑保护剂等药物,以减少新梗死的形成并加强侧支循环以改善组织修复。此外,在康复期间应开始神经锻炼,以减低病残率。
脑梗死患者的言语和运动功能受损可归因于脑神经元的长期缺血和缺氧,从而对他们的整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利用西医,通常的做法是为患有脑梗死的患者提供抗凝剂,扩张剂和其他常规治疗方法,以改善脑水肿,缺血和缺氧,从而保护患者的神经组织。临床医生通常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脑保护剂,因为它们起效迅速,有助于稳定受影响个体的病情。临床上,这需要以活血和消除疲劳为重点的治疗,以及祛风和促进血液循环,通过使用不同的中药材料来改善患者的脑血管和神经系统,这些中药材可以活血,化瘀滞,促进气血运行。
鉴于脑梗死患者表现出的不同情况,应采用个性化治疗。利用西医和中医的综合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专门的治疗方法。此外,对于严重的脑梗死,应优先考虑提高患者的意识,建议使用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进行干预。为了获得针灸在脑梗死治疗中的潜在优势,表现出偏瘫、面部运动不对称、说话和吞咽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可以从头针、颈针、舌针、体针和电针等技术中获益。根据患者的临床诊断,药物治疗包括给予活血通络的中药组合,鸡血藤、红花、赤芍、丹参、当归、桃仁,根据辨证,配合其他中草药。为了解决特定症状,例如头痛或肢体痉挛,然后开出其他药物,包括牛膝、钩藤、合欢花和其他相关药物。通过整合这些治疗策略,从业者寻求迅速治愈患者。
目前,医疗专业人员倾向于专注于在脑梗死早期恢复运动功能,而往往忽视受影响者面临的心理问题或智力障碍的可能性。据统计,抑郁症是脑梗死后患者的主要和常见并发症,占所有受影响个体的三分之一。不幸的是,由于临床医生和家庭成员缺乏意识,这个问题经常被忽视,严重阻碍了康复进展。抑郁症会导致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以及患者和亲人的痛苦,并增加再次脑梗死的风险。孙元正教授曾进行过《针灸对脑梗塞后抑郁症疗效的观察》《皮质下白质脑病治疗研究》等研究,发现药物、针灸治疗、心理康复相结合,可以省力地提高效率。
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12.5%低于对照组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令人信服地得出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患者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疗效和出色的安全性,因此使其成为值得推广和利用的可行选择。
参考文献:
[1]阿加曲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部分凝血指标及NIHSS评分、NDS评分、ADL评分的影响[J]. 刘素梅;王建伟.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12)
[2]Hcy、hs-CRP联合检验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晏克东.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01)
[3]银杏内酯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神经功能保护作用[J]. 廖祥明;肖小六;钟振洲;肖世辉.中成药,2018(12)
[4]不同病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FABP、Hcy、Ang-1水平及临床意义[J]. 赵红领.临床医学,2018(11)
[5]阿加曲班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影响[J]. 解建国;刘峰.河北医学,2018(10)
[6]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王丽娜;吴晓琳.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10)
[7]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 付海龙.中国实用医药,2018(30)
[8]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 翟羽佳.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8(05)
[9]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因素分析[J]. 张幼林;崔颖;曾一君;黄红莉;张海燕;郑永真;刘欣;杨卫兴;赵坤英;郑华.山西医药杂志,2018(20)
[10]2015—2016年郑州市居民脑梗死监测数据分析[J]. 孙文慧;李建彬;王松强;陈欣然.现代预防医学,2018(20)
[11]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 李萍;李向荣.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8)
[12]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J]. 张恒建;王勇胜.海南医学,2018(19)
[13]丁苯酞注射液和阿替普酶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 常银波.北方药学,2018(10)
[14]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以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 郑艳;蒋辉.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
[15]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段海宇;刘信东;杜鹃;张利娟.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