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技术》杂志论文发表-影响血液中乙醇含量检验结果因素分析
摘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对不同的刺制方法的酒精吸收、乙更食量的转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抽血、送检、检验三个环节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保证血液酒精检测的精确性。
关键词:血液、乙醇含量、检验结果、因素分析
关键据公安部等交管部门在二〇一九年10月7号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机动车约有二点九九亿辆,驾驶车辆的数量已超过了四点零五亿,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驾驶车辆进行经济活动饮酒数量也随之增加,而酒后驾驶所引发的事故数量也相应增加。根据WHO最近几年的事故调查研究,大约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六十的道路交通意外都是由于醉酒驾车而造成的。
面临由酒后驾车引发的严重车祸。法律层面:《刑法修正案(八)》于今年二月二十五日正式通过,五月一日正式生效。这也就意味着,以后如果有人酒后驾车,被抓到的话,最多也就是六个月的时间。其性质也从以往的行政违法化发展到了刑事化。《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七条第2款,对被依法处以刑事处罚的机关公务员,予以辞退。这表明,公职人员酒后驾车,等于是把“铁饭碗”给砸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醉酒驾车者,将被处以1000-5000元罚款,并被吊销驾驶证,5年到终身禁止驾车。酒后、吸食毒品后,驾车造成一人以上严重伤害的,应当承担全部或主要责任;保险:醉酒驾驶事故后,保险不予赔付;二年保费提高;一次醉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上浮10%。
1司机肇事后血液酒精浓度测定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如果司机是酒后驾车,那么他的身体里的酒精含量就会发生两极分化,当司机死后,腐烂的细菌会分解身体里的酒精,从而降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酒精在酒精摄入后,人体消化道中的酒精含量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吸收,在血液酒精浓度达到高峰之前,消化道中的酒精含量要比血液和内脏中的酒精含量要高,而司机死亡后,酒精会在身体的其他器官中扩散和渗透,从而引起酒精浓度的异常增高。而且,由于车祸中多效尸体被烧死,组织器官受损,导致外周血样本不能采集,酒精含量也会降低,而且,如果司机生前服用过药物、服用过糖尿病、使用过甘露醇药物、使用过的外源性物质、气雾剂等,都会对人体的酒精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血液样本收集完毕后,要加入抗凝剂,然后将试管封好,在检测的时候,要防止血液样本凝结,在测试的时候,要将所有的血样都碾碎、混合,然后进行采样,然后进行采样,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采样,则要将样本密封起来,然后用4℃的温度进行再次检查。在对人体进行血液酒精含量测定时,尸体必须在4℃下冷冻或冷藏;在收集尸体血液样本时,要注意防止司机死亡后胃部酒精扩散和渗透造成酒精浓度升高,建议对未腐烂的尸体进行远距离的外周静脉采血;采用股静脉血标本进行尸检。在收集被烧死的尸体和组织器官受到严重伤害的尸体时,需要抽取心脏部位、右胸第3肋间、左胸第3肋间、心前区3肋间的血液,以反映出死者生前的酒精含量。对于死亡时大量失血的尸体,可以通过体液、关节液、玻璃体液、肌肉、骨髓、胆汁等的体液、体液、关节液等进行比较。
无论从立法层面或保险层面的改变,都可以看出国家对于酒驾危害的重视和对其治理的决心,这无疑将法律上对酒驾的检测手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承认醉酒驾驶在我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国家标准对机动车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浓度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规范。法规中说,酒后驾车是指机动车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超过20毫克/100毫升,低于80毫克/100米的驾驶行为。酒后驾驶是机动车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超过80毫克/100毫升的驾驶行为。
2人体内乙醇的吸收转化
2.1不同酿造工艺的酒在人体中的吸收特性
一是蒸馏酒,也就是各种白酒,一般醉酒开车的人都会因为酒精等烈性酒而导致车祸;二是发酵酒,如啤酒、果酒、黄酒等,其特点是浓度较低、吸收快,容易被人忽略,导致酒后开车;三是调配酒:竹叶青酒,青梅酒,玫瑰酒,是以蒸馏酒或发酵酒为基础,加入糖浆或果味色素的添加剂制成的,酒精含量很低,不容易喝醉,但如果过量,就会导致醉酒。
2.2不同酒精的酒精含量
白酒中的酒精含量一般为40-60 mg/100 ml;每100 ml的果酒中含有16-18 mg的酒精;每100毫升的啤酒含有3-5毫克的酒精;红酒100 ml含有10-15 mg。在日常生活中,一杯大约200 ml的啤酒,人体内的酒精含量大约是30毫克/100 ml;一杯大约600 ml的啤酒,身体中的酒精浓度大约是80毫克/100毫升。按照我国的法律,醉酒驾驶的起点是20毫克/100毫升,相当于一杯啤酒,也就是说,中国的法律允许醉酒驾驶是“一杯啤酒”,而不是很多司机都认为,只要一瓶或者两瓶就可以了。
3酒精的吸收与转换
乙醇进入体内后,有百分之二十五被胃肠所吸收,百分之七十五则从小胃通过血液循环入肝,先在肝细胞胞质内形成乙醛,再在肝细胞内形成乙酸,约百分之九十经肝、肺、皮肤排泄。心、肾、肺机能不全,再强烈地强烈地干扰血浆中的乙醇分解代谢,所以,少量的乙醇可以造成血浆中的乙醇含量增加。而心情变化、激烈的活动、通气、大量流汗,都会影响乙醇从皮肤与肺的排泄,进而造成乙醇含量的检测值的误差。
3.1抽血、送检、检测过程分析对检测结果影响的因素
3.1.1血液采集程序
抽血时间:根据酒精在体内的吸收和转化过程,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在1-1.5小时内达到高峰,之后的10 mg/100 ml/100 ml逐渐下降。以上是正常人体在静态状态下的新陈代谢,也就是说,抽血后1-1.5个小时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就会达到正常的饮酒量。在工作中,我们一般都是在当事人喝酒、车祸后进行血液检验,而当事人在与当事人的接触中,往往会出现情绪紧张、剧烈活动、出汗等因素,从而导致了酒精含量与检测结果的差距。
采血过程:有些采血者在采集血液时,由于缺乏经验,会用含酒精的消毒剂对皮肤进行消毒,导致检查结果不理想。另外,在抢救的时候,抽取病人的血液,会被稀释,会影响到测试的效果。采血时要收集血液,避免喷洒在空气中,避免与血液混在一起。输血:取血时,一定要用含抗凝剂的采血,而且要把采血灌满,尽可能不与采血盖有间隙。不要使用无抗凝采血管和注射器,因为血液凝结会对 d液中的酒精浓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检测的效果。
3.1.2送检过程:
血液标本的保存:血液标本必须在低温下保存,并在密闭的环境中保存。乙醇是一种挥发性的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挥发量也会随之增大。应严格密封,在未送验前,严禁将采血管盖拆开。采集血标本:采集的血样必须在低温下保存,不能在阳光下暴晒,也不能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存放,否则很容易挥发出血液中的乙醇,甚至会使血液样本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血液样本要及时送去,否则会引起血液酒精浓度的不稳定,会引起麻烦。
3.1.3检测程序:
在检测过程中,严格按照GAT 842-2019《血液酒精含量的检验方法》、GAT 1073-2013《生物样品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乙醛、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的顶空-气相色谱检验方法》、GAT 1556-2019《道路交通执法人体血液采集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使用全自动顶空进样器与气相色谱仪及精密移液器等,进行样品制备,阴性阳性对照,定性定量分析等步骤进行检测,重点在于对待检样品进行低温保存。为了更好地保证血样的检查质量,必须在采集血样的时候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送检和检查的时候要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措施,分析和总结可能会影响到血样的品质的因素,从而制定出更好的对策,而且,在检查的时候,检验员必须严格的执行操作规程,确保操作的规范化,工作的标准化,管理的规范化。
4结束语
众多令人震惊的酒驾事件促使人们呼吁严厉惩处酒驾,而不断增加的交通事故统计数字使得政府对酒后驾驶行为更加严厉,因此加大对醉酒驾驶的处罚力度。血液酒精含量的测定结果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司法的公平性,影响到执法部门在公众心中的形象,降低公众对警察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公正”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海军.探讨分析影响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结果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7,22(11):4780—4781.
[2] 陈中友.血液样本检验中各环节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医药前沿,2017,3(11):82-83.
[3]王裕红.质量管理控制在血液样本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8,31(4):26-27.
[4]唐石明.影响血液样本生化检验准确性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8,2(33):197-198.
[5]李伟伟,种敏敏.血液标本的采集质量与检验结果相关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8,9(11):632-633.
[6]姜迎春.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医药前沿, 2019,2(27):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