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下穿式公铁立交桥积水整治-厦门论文发表
【内容提要】下穿式公铁立交桥建成后部分立交桥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现象,给通行的车辆和行人带来不便。为了解决百姓出行难的问题,沈阳工务段对管内易积水的20座下穿式立交桥和6座下穿式人行通道,进行调研,桥隧科制定了“截、引、堵、疏、排”五种整治措施,通过两年时间的集中整治,基本解决下穿式立交桥积水问题。
【关 键 词】 下穿 立交 积水 整治
前言
随着铁路提速和地方经济发展,铁路平交道口逐步被改造为立体交叉。立体交叉形式主要根据现场实际地形条件和实际情况分为上跨和下穿两种形式。下穿式立交桥优点占地少、投资小、工期短等,同时也部分存在易积水、积冰影响通行的缺点;上跨立交桥的优缺点和下穿式相反,优点不会因积水影响通行,缺点占地多、投资大、工期长。下穿式公铁立交桥建成后部分立交桥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现象,给通行的车辆和行人带来不便。
现状调查
沈阳工务段管内下穿式立交桥,城市道路穿越的立交桥由市政部门负责管理,乡村道路穿越且产权未移交的立交桥由沈阳工务段负责管理。沈阳工务段管内经常出现积水的立交桥26座,其中立交桥20座,人行通道6座。
立交桥积水问题虽然直接不影响铁路行车,但会给行人、车辆出行带来不便,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出行难是关乎民生的一件大事。如遇到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立交桥积水过深车辆误入会给百姓生命和财产带来威胁。有时行人不法通行会采取破坏封闭设施后横越铁路,给铁路行车安全也带来极大隐患。
为确保解决行人和车辆出行难的问题,沈阳工务段由桥隧车间日常负责检查维护。发现立交桥积水及时组织人员和设备进行水泵抽水强排处理。为防止检查不及时,沈阳工务段在易积水的立交桥醒目位置留有警示标语和水位标尺提醒行人和车辆注意安全,同时也留有抽水联系电话。虽然我们采取了这些应急措施,受人员、车辆、排水设备等原因不能第一时间解决积水问题,还是给百姓出行带来不便。
原因分析
通过现场调查,造成积水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既有泵房设施损坏、被盗和既有排水管线淤堵,无法正常工作导致立交桥内积水。
2、地下水位高,既有框构桥伸缩缝止水带失效漏水或框构桥主体或两侧U型槽墙体漏水导致积水。
3、框构桥既有无排水设施或排水能力不足,周边向框构桥内汇水导致积水。
应对措施
沈阳工务段桥隧科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积水原因,秉着从源头整治彻底解决百姓出行难的问题,同时也是减少日常桥隧车间抽水工作量节约维修成本制定了“截、引、堵、疏、排”整治方案。
1.“截” 精确测量周边地形,分析周边地表水汇水路径,截断向桥内汇水路径。要解决积水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水的来源。精确测量周边地形,分析周边地表水汇水路径,截断向桥内汇水路径。在立交桥进出口修建反坡或减速丘用来阻止汇水。
2.“引”修建排水沟、引道前埋设排水管,引导地表水绕行经过立交桥。下穿式立交桥一般地势较低,如果只是用筑坝的方式截断四周向立交桥汇水是不可行的,最终还得将水引出。既能保证水能排出,还能保证车辆通行。我们最终在立交桥引道入口埋设横向排水管,引导地表水绕行经过立交桥。
3.“堵”查找桥内漏水点,采用“打针”方式封堵桥内漏水点,伸缩缝漏水采用安设止水条,外镶外贴式止水带。查找桥内漏水点,采用新型环氧树脂、聚氨酯防水堵漏剂通过“打针”方式封堵桥内漏水点;伸缩缝漏水止水带老化失效或施工过程中破损导致,人工切割框构桥伸缩缝两侧混凝土墙体,制作满足外贴式止水带安设的凹槽,根据现场实际往伸缩缝位置进行“打针”,然后再伸缩缝位置安设止水条,安装外贴式止水带用钢带固定,最后安设白钢装饰。
4.“疏”疏通桥内、桥外排水路径,确保排水系统正常通畅。检查既有桥内排水设施是否畅通,是否淤积,检查桥外排水径路是否畅通,是否淤积,排水坡度是否满足,是否存在倒灌风险。定期安排人员进行检查清淤,确保排水系统正常通畅。
5.“排”维修既有排水设施,将既有泵房整修,恢复排水功能。1.维修既有泵房设施,将既有水泵、配电箱、电路全面整修,恢复排水功能。对于排水能力不足的立交桥增设水泵或跟换大功率水泵,满足排水需要。2.既有无泵房设施,测量是否具备自然排水条件,疏通既有排水或新建排水。
经过2年时间的排查和集中整治施工,人行通道和立交桥积水问题基本得到整治。解决了百姓出行难的问题。同时减少了桥隧车间日常抽水的工作量,也节约了生产成本。
存在的不足
对于常年地下水丰富且水位高,框构桥轴线较长,受既有线铁路行车影响,施工降水困难,漏点带水状态作业无法封堵。沈阳工务段采取就近联系当地百姓协助抽水,确保抽水及时,还节省桥隧车间人力、物力;给桥隧车间配备应急排水设备,随时做好极端天气强降雨的应急排水,确保百姓出行安全。
参考文献:
[1]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 10002-2017;
[2] 《沈阳局集团公司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沈铁施工〔2021〕210号
[3]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总科技[2014]172 号;
[4] 《普速铁路桥隧建筑物修理规则》TG/GW103-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