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论文发表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创刊于1995年10月,是报道、介绍中医药方剂为主旨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为我国目前唯一的专门报道方剂研究学术论文的医药期刊,为我国医药工作者的成果交流和传播提供了较好的舞台和载体,为实验方剂学的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将继续在医药科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刊将持续保持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不断努力将杂志越办越好。
发文量:15096被引量:128078影响因子:2.538008立即指数:0.996119被引半衰期:3.06引用半衰期:3.28期刊他引率:0.9079821平均引文率:32.34541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华中医药学会? 国内刊号:11-3495/R? 国际刊号:1005-9903? 邮发代号:2-417? 发行周期:半月刊
数据库收录
? 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
? 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
? 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
? 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
? 北大核心期刊(2020版)
? 化学文摘(网络版)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扩展(2015-2016)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扩展(2017-2018)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2019-2020)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2021-2022)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
? 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获奖情况
? 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三等奖
? 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目录
经典名方
龟鹿二仙胶对糖尿病大鼠生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1)陆包伟;刘露梅;王能;丁劲;盛文;何清湖
鳖甲煎丸通过HIF-1α/NF-κB信号通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探讨(9)刘洋;何春雨;李彤;陈伟光;马琰昊;匡莹;贺松其;孙海涛
柴芍六君子汤通过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17)张兆鹏;李秋英;于子晴;张茹;关树光;郭军鹏
配伍
丹参-葛根提取物对氧糖剥夺/复氧损伤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24)车若梅;涂舒欣;贺晓丽
药理
葛根汤颗粒对人冠状病毒229E寒湿疫毒袭肺证病证结合小鼠肺炎模型的治疗作用(34)耿子涵;鲍岩岩;包蕾;赵荣华;孙静;时宇静;郭姗姗;陶夏莉;高英杰;崔晓兰
化橘红水提物对酒精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42)吴道顺;王梦晨;张雪涟;郭一飞;董政起;王艳慧;罗云;孙晓波
急性冠脉综合征瘀毒互结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49)尤越;辛高杰;刘子馨;李玲美;孟红旭;史跃;马彦雷;王紫艳;刘建勋;李磊;付建华
3种冰片防治AMI模型大鼠的抗炎及调控HIF-1α/VEGF(61)王立映;王建;樊亚梅;王佳俊;付尹;杨显娟;龚道银
新加达原散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临床分离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影响(73)石岩;杨伟峰;齐文升
半枝莲提取物通过抑制STAT3/SKP2信号通路促进鼻咽癌细胞周期阻滞(81)丁虹;吴紫陆;蔡纪堂;李静波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升降通癃方中空栓对前列腺增生大鼠的影响(89)胡黄金;雷利娟;赵鹏;郑靓怡;杨妮;孟春慧;孟婼娅;张恒
芹菜素通过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诱导人大肠癌CL187细胞凋亡(97)林思;秦慧真;邓玲玉;李泽宇;谢凤凤;张淼;朱华
临床
基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评价安儿宁颗粒减少抗生素应用的随机、双盲单模拟、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105)魏瑞丽;吕健;李新民;袁发荣;王连心;吴力群;丁樱;王孟清;张葆青;薛征;徐勇胜;张景肖;谢雁鸣
酸枣仁汤联合子午流注针刺法对颈源性失眠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炎性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115)秦美影;冯亮;苏晶;林国华
药物代谢
基于非靶向尿液代谢组学方法的气虚模型评价(121)后宗;刘舒;宋凤瑞;刘志强
药学基础
巴戟天经不同比例甘草炮制后对腺嘌呤致肾阳虚模型大鼠肾功能和HPG轴改善作用的比较(128)黎祖荣;郑宝玉;王瑞国;王鹏;黄鸣清;程再兴;陈红
基于能量代谢与燥性相关性考察茅苍术、北苍术药性差异(139)詹鑫;刘春莲;王燕;宋成程;郭秀丽;李水清;刘艳菊
延胡索总碱贴片经神阙穴与非穴位给药的皮肤渗透性比较(148)姜明瑞;王志成;岳珠珠;张婧秋;王佩华;张桂梅;王慧楠;杨子烨;陈梦雨;王英姿
基于UPLC-Q-TOF-MS 的泽泻盐制前后萜类化学成分分析(154)向茜;赵文燕;王蝉;吴晓莹;朱盈徽;杨丹阳;肖小林;龚千锋;于欢
工业大麻PP2C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表达分析(162)蔡晓雪;王思凡;米要磊;万会花;曹雪;孙伟;苏畅;陈士林;徐艳琴;陈伟强
经典名方升阳益胃汤的历史沿革与现代临床应用研究概况(173)王小文;白建英;芦迪;范瑞菊;张秀芬;杨贵真;徐昭娟;李付平;康立英
数据挖掘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的二仙汤调治焦虑障碍的分子机制(185)佘楷杰;杨婧雯;孟丹华;梁文青;巩子汉;岳广欣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淫羊藿治疗少弱精症的作用机制(194)方春燕;叶玉龙;叶乃菁;申毅锋;俞旭君;常德贵
书讯
舒肝解郁胶囊联合噻托溴铵减轻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引起的抑郁症——评《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203)吕振华;范晓静;李文雯
学术探讨
慢性肾脏病肾阳虚证证候特征与临床生物学指标相关性及危险因素(204)吴琪;张新雪;焦婷婷;张新江;王舒月;刘运华;郑鹏飞;王思童;周楷栋;赵宗江
《中华本草》之毒性中药特点及应用分析(214)姬叔梅;秦世磊;彭孟凡;秦格;陈丹丹;左艇;苗明三
综述
黄酮类中药单体对卵巢癌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222)赵桢;徐佳越;刘少璇;韩凤娟
基于细胞焦亡理论探讨中医药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231)唐秀松;赵心怡;陈静;罗业浩;方刚;黄安;庞宇舟
书讯
头痛合剂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风痰瘀阻证偏头痛——评《阴阳十一脉灸经》(240)代书君;李尧;王瑜龙
综述
桑白皮及其相关方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241)杨昱斌;范欣生;周丽萍;陈叶青;倪瑛;郝梦阳;劳子珊
线粒体自噬在临床疾病中的作用及中药对其影响的研究进展(250)马洪月;宋琳;朴钟源;白晓蕾;楚魏;郑远武
消化系统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及中医药靶点干预(258)胥文娟;汪龙德;牛媛媛;毛兰芳;杜晓娟;张萍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医药治疗抑郁状态相关证型作用机制研究进展(267)张楠;程艳梅;王磊
自噬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274)李建省;王英明;闫燕顺;程建林;张雯年;康桂兰
范文
慢性肾脏病肾阳虚证证候特征与临床生物学指标相关性及危险因素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年 第19期 | 吴琪 张新雪 焦婷婷 张新江 王舒月 刘运华 郑鹏飞 王思童 周楷栋 赵宗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北京100029
作者认证 | 导出参考文献 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论文服务:
摘 要: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CKD)肾阳虚证证候特征、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探索影响CKD肾阳虚证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25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判断,获得肾阳虚证组99例,非肾阳虚证组126例。总结肾阳虚证组症状、舌脉及兼证,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归纳证候特征,运用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方法比较肾阳虚证组、非肾阳虚证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尿蛋白、尿葡萄糖、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水平,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生活习惯、身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进行证候相关性分析。结果:CKD肾阳虚证患者高频症状是腰部酸痛、畏寒喜暖、精神萎靡、腰膝畏寒等。脉象以沉脉、细脉、弱脉为主,舌象中以白苔、暗淡舌、薄苔、腻苔为主。因子分析获得13个公因子分为5类,发现肾阳虚证患者症状病位在四肢尤以下肢为主、心胸、膀胱、肌表和胃部,病性表现主要是虚寒、气虚、水饮及血瘀。聚类分析可聚为11类,反映了肾阳虚证患者以气虚、血瘀和水饮停滞为主的舌脉及症状表现,证候体现病位特征集中在肌表、四肢、脾胃、耳窍、心神和膀胱等,总体而言病性表现与因子分析基本一致,一派虚寒衰弱表现兼有水饮、血瘀表现。频数分析也显示常见兼证证候要素主要包括气虚证、饮停证、寒湿证、血瘀证。与非肾阳虚证组比较,肾阳虚证组CKD 3-5期出现比例更高,肾功能尿素氮明显增高(P<0.05),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P<0.05);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尿蛋白定性等级明显提升。此外,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不运动或很少运动、存在饮食偏嗜是CKD肾阳虚证产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CKD肾阳虚证症状表现在病位病性表现上均具有相应特征,其中医证型与其对应的生物学指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肾小球滤过率、尿素氮和尿蛋白等能够一定程度反映CKD肾阳虚证的证候内涵,生活中相关危险因素能够影响CKD肾阳虚证的产生。
【分 类】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基础理论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肾阳虚证 证候特征 数据挖掘 临床指标 危险因素
【出 处】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年 第19期 204-213页 共10页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医药治疗抑郁状态相关证型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年 第19期 | 张楠 程艳梅 王磊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200437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 上海200600
作者认证 | 导出参考文献 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论文服务:
摘 要:抑郁状态作为一种情绪障碍,常见症状为兴趣缺失,自我否定,反应迟钝,不愿交流,甚者可出现极端厌世或自杀倾向。可涉及多种疾病,如抑郁症、卒中后抑郁、产后抑郁、肠易激综合征严重抑郁、精神分裂症等,不仅影响疾病治疗效果及预后,还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目前抑郁状态机制复杂,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统一,可能与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异常,神经元受损及传导通路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过度活跃及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等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证实,抑郁状态的发生和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医药防治抑郁状态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还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稳态的作用,同时肠道菌群也可通过代谢转化中药活性成分影响其吸收和药效发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对抑郁状态的发生发展关系及“脑-肠轴”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肠道菌群成为中医药抗抑郁状态研究的又一潜在靶点。该文从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出发,基于肠道菌群学说,梳理总结近年来中药单体、复方及针灸治疗抑郁状态相关中医证型的作用机制,为深入了解抑郁状态的发病机制和中医药抗抑郁的科学内涵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更加系统地探究证候变化的微生物学基础提供思路。
【分 类】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基础理论
【关键词】 肠道菌群 抑郁状态 中医药 异病同治 作用机制
【出 处】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年 第19期 267-273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