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时代:美学(下)》
《美与时代》下半月刊出版八年来在广大读者、作者朋友的支持下,它已经走进各院校、各文艺专业、各艺术研究机构,成为全国美学、文艺学、教育界、设计界朋友共同的园地。同时,也得到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合作,所发论文全部及时在其网上发布,或予以转载、摘编、编入专业索引。
发文量:9839被引量:6874 H指数:15 影响因子:0立即指数:0.0038被引半衰期:5.4583引用半衰期:-1期刊他引率:1平均引文率:0
主管单位:郑州大学 主办单位:河南省美学学会;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 国内刊号:41-1061/B 国际刊号:1003-2592 邮发代号:36-262 发行周期:月刊
获奖情况
河南省第九届社科一级期刊
目录
美学论坛·身体美学专题
肉身的机器化与机器的肉身化--人工智能美学的身体之维 (4)刘亚斌
身体美学视阈下人工智能发展断想--人的本质属性与“缸中之脑”模型 (11)李伟
美学学人
植根中华传统 融汇五洲新说--周俊杰的书法美学(下) (17)豫民;赵影
美学史研究
审美文化视域下《营造法式》中的道教艺术研究 (22)刘思捷
文质彬彬:中国礼乐文明的传播思想 (29)张欢
论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者家国情怀的“悲剧性” (33)王继昌
论斯宾诺莎美学:可能性、核心范畴与当代价值 (37)彭柏林
审美视点
洛阳汉墓壁画六博图的装饰语言研究 (41)李雅梅;董磊
宋文治“习古”探缘 (46)荆琦
超越“纯粹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于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探索 (50)杨紫秋
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理论的局限
范文
植根中华传统 融汇五洲新说
——周俊杰的书法美学(下)
文 / 豫 民 赵 影
摘 要:在当代书法美学领域,周俊杰先生是有代表性的理论家之一。他是当代书坛上著名的“两栖型”书家。他的书法美学建立在丰富的书法艺术实践基础上。在理论研究方面,周俊杰视野开阔,除了精研书法理论、书法史之外,还广泛涉猎哲学、美学、文艺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社会学等领域,而且关注中外前沿理论,总是力求汲取新说丰富自己的书学研究。周俊杰认为,书法是纯抽象线条的、表现的艺术。周俊杰借鉴西方信息论、符号学、现代艺术和抽象理论,鲜明地肯定、突出汉字的抽象符号性。周俊杰提出书法家主体精神的要求和塑造途径,是他的人生体验和深入研究古今书法史的结晶,既有鲜明的现实性,又具永久的普遍性。
关键词:周俊杰;书法美学;抽象符号艺术;线条艺术;表现艺术;主体精神
三、书法艺术形式的基本审美特征
周俊杰不仅从书法技巧的层面,对书法形式美做过深入剖析,且运用美学、哲学、心理学原理,对书法艺术形式的基本审美特征做了宏观的把握,如“在强烈的个性表现中显示出普遍性”“非逻辑思维与理性的统一”“强烈的表现功能”“抽
象的审美形式”“表现的模糊性”等。在具体论述中,他揭示了有关概念的辩证关系,因此也可以看作建立书法美学范畴系统的尝试。他所列举的可能还不完全,用语也许并不确当,但宏观地探寻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范畴,对于书法美学体系的建构,是有积极意义的。例如,他列举的书法艺术形式审美特征之一是“在强烈的个性表现中显示出普遍性”,
论述了书法表现的个性和普遍性的关系。他指出,书法创作的个性表现不仅指一个人的作品与他种书体、他人作品的差别,而且他自己的每件作品都应具有不可重复性。如梁启超所说:“个性的表现,各种美术都可以……但是表现得最亲切,最真实,莫如写字……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13]
书法艺术中的“普遍性”,并非指它反映社会的、历史的或生活的规律与本质。“它表现的‘一般’( 即普遍规律 ),主要是主体精神中所迸发出的各种能显示人的自由本质,其中包括了人的普遍情绪、性格和气质。从客观方面考察,则是作品中体现出的阴阳、刚柔、虚实、违和、黑白等普遍规律,它们集中体现在‘律动’和‘气’中。中国所崇尚的骨力、神采、
气韵等主观的意念,与表面看起来冷漠的横、直、钩、点、撇、捺等线条联系起来,就成了拟人的、活生生的、‘贯穿大宇宙’
的被创造物。”[3]124 书法艺术的个别与一般、个性与普遍性,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矛盾的统一,高层次的书法艺术,追求二者有机的统一和融合,在强烈的艺术个性中同时显示出普遍性。普遍性不是个性外在的东西,个性也不会脱离普遍性而单独存在。历史上一切能够留下来的书法作品,都是在鲜明的个性中体现了共同的规律。
周俊杰列举的书法表现的另一审美特征是“表现的模糊性”,论证了“模糊性”和“精确性”的辩证关系。他引述古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文字论》中的一句话“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认为书法作品每个字都凝聚了书家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付出的心血以及性格、气质、意志等精神特征,是书家整个人格、修养的浓缩。然而在书法艺术中,主体精神与其形式(有意味的形式)的关系并非 1+1=2 那样精确,绝对不是简单到“方的线条表现了作者性格的坚毅,圆的线条说明了主体性格的柔和”那样的“对应关系”:
书法艺术强烈地表现主体精神,书法艺术又非精确地表现主体精神。“强烈”与“非精确”并非矛盾,因为艺术上的过于精确反而会削弱主体精神表现的强度。“模
糊性”是一切艺术共有的特征,在书法艺术中它表现得
更为突出。[3]192
“模糊性”与“精确性”相互比较,又相互依存。“精确性”在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是人类思维的一个特征。但物质
学术热点动态
期刊近十年文献的学科分布
高等教育
338篇(5.3%)
期刊近十年文献的关键词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