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机化性肺炎的HRCT表现特点。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 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机化性肺炎患者的HRCT 表现,10例均行常规CT扫描, 病灶部位行HRCT扫描。全部病例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盲法读片作出诊断, 主要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和形态,以及病灶周围情况。结果 病变位于左肺6例,其中位于上叶前段2例、下叶后基底段2例、下叶外基底段2例。位于右肺4例,分别位于上叶尖段、后段、前段和下叶外基底段。上述病灶多分布于邻近胸膜面或位于胸膜下。病灶直径2.0~ 7.4cm, 平均为2.5cm。 最大者约3.5cm×7.6cm,,最小者约1.0cm× 1.0cm。表现为多灶性斑片状实变影或磨玻璃样影7例,单发或多发结节影3例;在肺窗上显示病灶境界清楚,边缘毛糙5例, 边缘模糊5例。4例病灶邻近肺野内有不同程度的渗出性病灶; 2例可见病灶与胸膜之间有条索状粘连带;4例有邻近胸膜增厚或胸膜凹陷征。 结论 机化性肺炎的HRCT表现有一定特点, 影像学诊断联合临床和组织学检查
综合分析可与其他病变鉴别。
关键词:机化性肺炎;CT;高分辨率CT
前言
机化性肺炎(organizing pneumonia, OP)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肺部非特异性炎症,为肺组织损伤后修复进程的主要组织学反映。临床上根据病因可分为3 种类型:原因明确的机化性肺炎、原因不明但与特定疾病或病因相关的机化性肺炎和隐源性机化性肺炎[1]。OP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在肺组织修复的不同阶段表现各异,可表现为渗出、实变、结节或肿块,其中表现为孤立性肺结节者,与肺癌鉴别比较困难。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 例OP的HRCT表现,加强影像医师对OP的认识,提高对该病的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2008年6月至2014年7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例OP患者的CT和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 女3例, 年龄25~ 66,平均52岁。临床上,表现为咳嗽并咯痰者2例, 干咳1例、咳嗽伴发热2例,痰中带血2例,无症状因胸部CT体检发现病变者3例。症状持续时间为2周至1年,平均8周。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于病灶部位进行HRCT扫描,全部患者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OP。
1.2 检查方法:使用Philip m x 4000 CT机。扫描参数:120 KV,150 mA,检查先行常规扫描, 于病灶部位行HRCT扫描, 层厚视病变大小为1.5~ 3.0 mm不等。8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2例经穿刺活检证实。全部病例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盲法读片作出诊断, 主要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和形态,以及病灶周围情况。
2.结果
2.1 病变部位:病变位于左肺6例,其中位于上叶前段2例、下叶后基底段2例、下叶外基底段2例。位于右肺4例,分别位于上叶尖段、后段、前段和下叶外基底段。上述病灶多分布于邻近胸膜面或位于胸膜下。
2.2 病灶大小和形态:病灶直径2.0~ 7.4cm, 平均为2.5cm。 最大者约3.5cm×7.6cm,,最小者约1.0cm× 1.0cm。表现为多灶性斑片状实变影或磨玻璃样影7例,单发或多发结节影3例;在肺窗上显示病灶境界清楚,边缘毛糙5例, 边缘模糊5例。(见下图)
2.3 病灶周围:4例病灶邻近肺野内有不同程度的渗出性病灶; 2例可见病灶与胸膜之间有条索状粘连带;4例有邻近胸膜增厚或胸膜凹陷征。
右图示OP表现为多灶性实变影分布于胸膜下和支气管血管束周围,病灶内可见支气管影,邻近胸膜增厚。中图示OP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周围伴磨玻璃样影。左图示OP表现为胸膜下弧线影,见纤维索条影到达胸膜面。
3. 讨论
在20世纪80年代机化性肺炎曾经为病理学描述,随着组织学和影像学的不断进展,人们对OP逐渐有了更深的认识[2]。OP的HRCT表现形态多样,许多作者[3-5]描述了OP的最常见的特点为:斑片状实变影和磨玻璃样影,分布在胸膜下和/(或)支气管周围;边缘模糊的小结节影,位于支气管或细支气管周围;大结节或肿块影;异常肺区内支气管管壁增厚或支气管扩张;重叠的磨玻璃样影与小叶间隔增厚形成的碎路石征。本组10 例患者中,7例表现为多灶性斑片状实变影或磨玻璃样影,3例单发或多发结节影,大多数病灶靠近胸膜,4例周边有渗出病灶,2例可见病灶与胸膜之间有条索状粘连带;4例有邻近胸膜增厚或胸膜凹陷征,与文献报道的OP的一些特征相符。
超过70%的OP,在胸膜下或支气管血管束走行区出现局灶状实变影,常双侧非对称性分布,以下肺野多见。常常伴随磨玻璃样影,也可见病变区域内支气管狭窄和支气管充气征,其病理基础是病灶内机化纤维化导致小支气管扩张所致, 与肺炎时的周围渗出衬托出支气管影不同[6]。实变影具有迁移性,在一个部位消失,同时在另一部位出现新的实变影,即使不在治疗阶段,这与OP是一个肺组织损伤后修复过程的病理基础有关。单纯表现为多灶性肺实变影时没有特异性,在细支气管肺泡癌、多灶性肺炎、肺泡出血、多发性肺梗死等病变中也可出现,笔者认为在临床诊断工作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进行
综合判断和鉴别诊断。
OP可表现为混合密度结节,或偶尔出现直径约1 cm或以上的磨玻璃结节。这种结节散在分布或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分布,不具有特异性,一般首先不会考虑诊断为OP,尤其是在肿瘤或感染患者中。但结节影出现迁移现象时,则高度提示OP。
病灶周围出现渗出时表现为磨玻璃样影,病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表现为病灶边缘呈锯齿样、胸膜下弓形凹陷、纤维索条影到达胸膜表面。在Ujita等人[7]的系列研究中,病灶周围异常表现在57%的患者中出现。
尽管OP的HRCT表现具有一定是特点,但不具有特异性,往往需要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诊断。由此可见,OP的诊断是一个需要结合临床、影像和组织学检查的多指标联合诊断,认识OP的HRCT表现能增强影像科医生的诊断信心。
参考文献
1. Marchiori E, Zanetti G, Escuissato DL, et al. Reversed halo sign: high-resolution CT scan findings in 79 patients. Chest 2012;141:1260—6.
2. M. Baque-Juston,A. Pellegrina, S. Leroy,et al. Organizing pneumonia: What is it? A conceptual approach and pictorial review.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Imaging . 2014,95:771—777.
3. 刘庆伟, 崔允峰, 郭卫华, 等. 局限性机化性肺炎的高分辨率CT表现[ 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1, 35(8): 630- 632
4. 宋伟, 严洪珍, 杨永兴. 局灶机化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0, 34: 49-51.
5. Roberton BJ, Hansell DM. Organizing pneumonia: a kaleidoscope of concepts and morphologies. Eur Radiol. 2011;21:2244—54.
6. Gudavalli R, Diaz-Guzman E, Arrossi AV, et al. Fleeting alveolar infiltrates and reversed halo sign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treated with tangential beam irradiation. Chest 2011;139:454—9.
7. Ujita M, Renzoni ES, Veeraraghavan S,et al. Organizing pneumonia: perilobular pattern at thin-section CT. Radiology 2004;232:7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