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应用语言学理论为背景,具体运用会话分析理论研究《杨澜访谈录》中主持人杨澜与应邀嘉宾的会话,并尝试性地在语用视角下对会话进行结构分析,结合会话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语言符号的特点,从词汇、语法、语音等角度对这些语言符号进一步分析,并较为详细地考察会话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进而探究杨澜在会话中体现出来的主持风格。同时探索了在言语交际中,主持人杨澜对语言的使用和选择的内在动机和原因,并对其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关键词】 杨澜访谈节目; 会话分析; 语言研究;
杨澜是我最欣赏的主持人,她的代表作"杨澜访谈录"很自然的就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主持人节目.杨澜工作室可以说是一档十分精彩的访谈节目,只所以用精彩这两个字真的没有言过其实.它和其它类型的防谈节目相比,有明显的过人之处.它的节目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了社会社会万象,采访嘉宾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甚至涉及到各个国家.
在采访不同的嘉宾时,杨谰会根据其不同的文化层次和社会背景选择恰当的语气和用词.这反映了主持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如在采访周杰轮的一期节目中,杨澜提到周杰轮最引以为豪的技艺弹钢琴时,顺便请教了周杰轮怎样教导自己未成年的儿子认真学习钢琴,使节目有了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与嘉宾的距离.又如在采访
国际巨星张子怡时,杨澜把张所不为人知的成长历程展示给观众,挖掘出了大腕闪光点背后的平常性.在一期探讨中国当代房地产价格的节目中,杨澜请来的是重庆市市长,面对作为一名城市的成功规划者,同时又是国家高官的身份,杨澜从容不迫,以平常心和代表民意的心境与他畅所欲言,既反映了在房地产问题上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又得到了相应的比较准确的答案.而在采访外国人士时,一口流利的英语和雍容的气质更加提升了节目的档次,增加了节目的可信度.杨澜工作室采访的名人还包括澳门特首何厚铧、金融巨头乔治·索罗斯著名学者季羡林、著名华语作家李敖、查良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崔琦等等。
"杨澜访谈录"节目内容的丰富性,是其取胜其它访谈类节目很重要的特色.现在众多的访谈节目都定位在娱乐明星上,如"超级访问",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和台湾的综艺类访谈节目"康熙来了"等.在当前传媒日趋娱乐化的形势下,"杨澜工作室"对自我宗旨的坚持,无疑巩固了它在访谈节目中的地位.这同时也吸引了社会各个阶层观众的眼球,没有落入低俗化的圈套中.看"杨澜访谈录"我的的第一感觉就是节目档次高,主持人有品位.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不仅能够体会主持人的高水平主持,还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很多有效信息.看"杨澜访谈录"就象在读一本好书,从来不会不耐烦的等待其结束,只会在结束后感觉恨恨不已.
我想,"杨谰访谈录"之所以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与凤凰卫视强力打造是密不可分的,在它最初开拓市场的日子里,香港地区开放的政治空间也给了媒体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而如今全新推出的"访谈录"出现在上海东方卫室,便可以自然而然的继承以往的优点,再加上主持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重新洗牌,自身修养和文化档次又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也就推出了比以往更完美的节目."杨澜工作室访谈录"可以说是由主持人带来的极富个性的节目,曾经作为央视综艺节目的当家花旦,既秉承了央视严谨的作风,又吸收了香港开放的文化氛围,加之在英国留学的经历,她的身上集合了多元化的文化因素,使她的节目更具有包容性,使她更容易理解嘉宾,同时使她的嘉宾能更轻易的与之交流。
接受过杨澜采访的英特尔总裁安迪·格鲁夫曾总结说他来中国有两件事出乎意料,一件就是看到联想第一百万台电脑下了生产线,第二就是没有想到中国有这么出色的记者。作为一名优秀主持人,曾经的记者身份是很重要的砝码,杨澜成功的做到了这点,并把这个特质带到了她的节目中.我们在"工作室访谈录"中随时可以看到她敏感的嗅觉,和对社会热点的提炼.她还具有一个很关键的能力,就是可以即使收住嘉宾的话茬,快速的将其引入下面的讨论点中,这样就使观众感觉到整个节目都在抓住分分秒秒作有效信息的提炼.主持人能成为节目的主人,让嘉宾跟着自己原定的思路走,就不会使节目出现杂乱无章的局面.如在采访重庆市长关于房产均价与市民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比例关系时,她对市长计算的数据提出疑问,把具体的计算方法和社会上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区别和比较,打消了观众的疑虑,得出了准确客观的数据.
有人说:"与其称杨澜是个成功的主持人,倒不如说她是一个成功的女性."我不以为然.如果非要让着两者扯上关系的话,我想为她辩护.杨澜首先是一名资深主持人,有了这一点,才塑造出她成功的女性的形象.这就是我眼中的养澜与她的"访谈录".
参考文献:
[1] 薛艳.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话语中的话轮转换[J]. 湖北
经济学院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 2007(02)
[2] 陈佳. 谈话类节目主持会话语用研究[J]. 修辞学习. 2006(06)
[3] 邱春安. 电视新闻访谈节目话语分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 2006(05)
[4] 邓凤民. 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层次和推进[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 2006(04)
[5] 徐萌. 浅谈电视谈话类节目中的“精英意识”[J]. 当代电视. 2006(01)
[6] 高晓元. 国内电视谈话类节目之我见[J]. 当代电视. 2005(04)
[7] 朱文慧.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倾听”
艺术探析——以凤凰卫视中文台《鲁豫有约》为例[J]. 声屏世界.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