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期刊网,各类期刊发表、期刊投稿权威机构

客服中心

  • QQ:854727998
  • Email:lunwen133@163.com
  •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嘉禾路337号

您的位置:首页 > > 文学论文

浅谈小戏小品创作如何选材
发表时间:2017-03-28     阅读次数:     字体:【

小戏小品是最受百姓欢迎的现场演出形式之一,因其具有创作周期短、演出人员少、资金投入低等优势,是能够生动形象、与时俱进地反映现实生活,引发大众思考和觉悟的一门戏剧艺术,也成为各种主题性活动与专题晚会节目构成的重要形式。
小戏如何选取题材进行创作?这是决定了一部作品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的最为关键的部分。一般来说,创作人员总是选择一定范围的社会生活作为材料进行艺术加工来表达一定的生活道理,所以题材是创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从客观生活经验中选择的可作为创作材料的特定生活范围、生活现象和具体事实,一部戏剧作品的题材就是剧作者用以构成剧本的具体社会生活事件或现象,其中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生活就是“大千世界”,因而文艺作品的题材也是极其丰富的,只要是在提高思想意识认知、提升艺术品味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的题材,都是可以选择的。但是,选材就如同选择矿石炼金一样,如果你选择的矿石并不含有黄金的成分,那么即使有再高超的炼金术也无法提炼出金子来。我认为创作伊始就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选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迪的题材。小戏之“小”是指其艺术形式小,而不是其思想内容小。小戏有足够的力度表现重要尖锐的主题,或者反映深邃的、有哲理性的思想或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像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获奖作品话剧小品《救》《给我一个微笑》、锡剧小戏《丫丫考零分》等,抓取的都是生活中的某一个很小的片断,但剧中事件和一个时期的整个社会面貌有着密切的联系,主题开掘得十分深刻,对人性向善给予了积极的引导,反映了目前我们现实社会所存在的问题,这些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另一方面,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是深刻的有思想性的作品会受到百姓欢迎,像那些描绘日常生活的轻松、有情趣的作品也应该在小戏小品创作中得到反映。剧作家丁西林在谈到独幕剧创作时曾说:“有时,一个独幕剧的艺术使命,甚至只是为了突出地描写某种气氛、某种情调,或是抓住一两个人物的个性表现出来某些生动的生活情趣和感受。”群星奖获奖作品淮剧小戏《公鸡作媒》以主人公生动的唱腔、细腻丰富的想像、情绪的多变起伏,表现了独身的中年女性对于爱情的美好憧憬与向往。传统戏中类似的名段还有很多,如京剧《拾玉镯》、黄梅戏《夫妻观灯》、石家庄丝弦《小二姐作梦》等,剧本中并不揭示生活中的重大矛盾,也不追求思想认识的深刻,但其生活气息浓郁,富有诗情画意,传达的是人类共通的对于美好事物的愉悦感,这一类作品同样也受到观众的喜爱。
第二,要选择作者真正熟悉并有独特感受的生活为题材。任何创作者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生活素材都难以构成好的剧本。创作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概念化的剧本,这就是因为作者在选材时没有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出发进行创作。编剧者大多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个题材、一些人物在脑子里转了两三年都写不出像样的东西,但突然因为某件事情的触动而瞬间“灵感”爆发,挥笔一蹴而得。“灵感”是偶然的,但生活的积累是长期的,没有长期生活积累就不会有“灵感”迸发。体验生活不够细致入微就很难有瞬间的灵感触动和情感迸发,写出的作品也就难以打动人。
第三,要选择当前百姓最关心、最欢迎的题材。戏剧历来是最群众化的艺术形式,它最能迅速反映群众的思想感情。现场观众是戏剧创造的参与者,他们不单单是被动地观看,往往会与舞台上的演员进行有益有效的互动。因此,创作者必须要时刻把观众放在心上,编剧过程中要重视观众心理与情感的需要。
第四,选材要符合小戏小品的艺术表达方式。戏剧作品往往受到狭窄的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戏剧的表达没有小说、电影、诗歌那样广阔的天地任其自由驰骋,有的题材适合写成小戏小品,有的题材可能更适合以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文学形式呈现。如跨越多个时间、多重空间、太多人物的题材都不适于小戏小品来表现,即使勉强运用可能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一个好的小戏题材还需注意:一是避免“大而全”,事件忌大不忌小。小戏因为小,它的时间、地点、人物相对集中,创作者在选取生活片断时要从“小处着手”,以小求深。赶一场会、观一次花、走一段路,都可以成为编织一部小戏小品作品的好素材。生活中的小事、小矛盾、小波澜,都适合用小戏小品的形式来表现,生活中一些表面上微不足道的事件,只要有实在的内涵便可以成为写小戏的好材料。二是力求新奇,忌落窠臼。“有奇事,方有奇文。”新颖奇特的故事易于抓住观众,戏剧选择描写的生活内容要具有独特性,平淡无奇的生活难以大放异彩而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李渔曾说:“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艺术贵在创新,人家写过的题材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写得新,开掘过程中能否赋予它新的思想和内涵,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冯双明.浅议小戏创作[J].当代戏剧.2011-05-15:26-27
[2]郝荫柏.小戏创作的选材与结构[J].戏曲艺术.2007-01-30
[3]刘继鹏.把视角对准现实生活——以安康小戏创作为例[J].当代戏剧.1995-10-15:39-40
[4]王一亮.短小精悍 以小见大——浅谈戏剧小品创作[J].当代戏剧.1995-10-15:41-44
[5]丁建中.试论小戏小品的以“小”见“大”[J].影剧新作.2013-06-25:40-37

 
上一篇:评新作《多元文化与当代美国戏剧》
下一篇:图书编辑面临的现状及对策分析